Nat. Energy:提高CO2还原催化剂的SO2耐受性!

新威研选
2024.07.19 16:52:48

9351db69-2794-4a18-ab84-ebf513315284

作者:瑞欢 审核:Glenn

声明: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指正


01


 导读


以可再生电力为动力,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2R)可以作为一种高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工业烟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作为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原料。然而,普通烟气中的痕量SO2会不可逆地毒害催化剂。


02


 成果背景

 

鉴于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David Sinton奥克兰大学王子云上海交通大学李军等人在Nature Energy发表了一篇题为Improving the SO2 tolerance of CO2 reduction electrocatalysts using a polymer/catalyst/ionomer heterojunction design的文章本文作者在电化学活性位点附近限制氢的吸附使SO2失活,以实现有效的CO2转化。设计了聚合物/催化剂/离聚物异质结,该异质结设计结合了疏水和高电荷亲水结构域,减少了氢的吸附,促进了CO2的传输。作者还开发了一种耐SO2系统,可在150 h(100 mA cm2)内对多碳产品转化保持约50%的法拉第效率。


03


 核心数据解读


CO2气体处理过程。从空气或烟道气流中捕获和电解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中毒对反应的影响。

1 CO2气体处理过程。从空气或烟道气流中捕获和电解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中毒对反应的影响


工业上通常采用空气直接碳捕集系统,捕获二氧化碳原料用于CO2R以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1)。可以使用碱溶液或胺基固体吸附剂来捕获二氧化碳,并包括一系列干燥和煅烧(>900°C)步骤,最后可以释放高纯度的二氧化碳。然而这种再生过程需要100-300 kJ mol1的热量输入,使得成本较高。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占人为排放二氧化碳量的50-60%,不需要再次进行捕获,降低了净化成本。但工业烟气中二氧化硫(SO2)会不可逆地毒害催化剂,其在非燃煤烟气中的典型浓度为~400ppm,在气体净化后仍保持在~10ppm。即使是低浓度的SO2也会迅速且不可逆地毒害CO2R催化剂,导致在20 min内使催化剂完全失去多碳(C2+)产物选择性


SO2中毒机理研究。(a)不同SO2浓度下CO2电解产物分布。(b)不同SO2浓度下Cu电极上的水接触角。(c)SO2活化生成S和CO2还原生成甲酸盐和CO的加氢机制。(d)在不同的*H覆盖下生成*CO和解吸HCOOH和H2的关键反应步骤自由能的变化。不同PTFE负载的Cu电极在CO2和SO2共电解不同反应时间下的(e)静态接触角和(e)C2+产物选择性变化。

2 SO2中毒机理研究。(a)不同SO2浓度下CO2电解产物分布。(b)不同SO2浓度下Cu电极上的水接触角。(c)SO2活化生成S和CO2还原生成甲酸盐和CO的加氢机制。(d)在不同的*H覆盖下生成*CO和解吸HCOOH和H2的关键反应步骤自由能的变化。不同PTFE负载的Cu电极在CO2SO2共电解不同反应时间下的(e)静态接触角和(e)C2+产物选择性变化


在二氧化碳还原电解槽引入含有10ppm SO2的CO2气流,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FEC2+)在两小时内降到36%。在相同的电解条件下,SO2浓度增加到400ppm(典型的原始烟气)导致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FEC2+)在10 min后迅速降低到23%,经反应2h后进一步下降到11%(2a)。在这两种情况下,二氧化碳还原产物主要以氢气和甲酸盐为主。

鉴于引入微量SO2后催化剂的表面润湿性大大增加(2b),作者假设吸附氢(*H)的积累是导致SO2中毒时CO2R选择性丧失的原因。吸附氢(*H)将CO2加氢途径从使用溶剂(即H2O)作为质子源的Eley-Rideal(ER)型反应路径转变为吸附H的Langmuir-Hinshelwood(LH)型反应路径,抑制了生成C2+的关键中间体*CO的生成(2c)。作者首先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验证此假设,以评估质子源(即吸附氢或水)对SO2/CO2第一次氢化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作者在Cu表面构建了吸附氢(*H),也在Cu的带电水层中构建了溶剂质子源,分别代表表面和溶剂质子源。DFT计算结果表明,吸附氢(*H)更有利于SO2/CO2加氢形成*SOOH、*HSO2和*OCHO中间体,而溶剂质子更有利于降低CO2加氢生成*COOH的能垒。也就是说,与溶剂质子的ER型偶联有利于CO2加氢生成*CO,与吸附氢的LH型偶联有利于SO2/CO2加氢生成*S和甲酸(1d)。随着吸附氢*H覆盖范围从0到4/9变化,*COOH反应自由能显著增加,而*OCHO和*H反应自由能降低,可以发生持续还原反应。这是因为Cu对*COOH的吸附较弱,而与*OCHO和*H的相互作用较强。也就是说,*H覆盖率的增加可以抑制CO2R向*CO的转变,同时促进HER和CO2R向HCOOH的转变。因此,增加Cu上溶剂质子源与吸附氢的比例,可以同时抑制SO2加氢、H2和甲酸盐的生成,从而促进*CO的生成和C2+的生成

作者通过调控气体扩散电极(GDL)中的聚四氟乙烯(PTFE)载量来控制Cu催化剂表面水的含量。使用含有400 ppm SO2CO2气流,在100 mA cm-2条件下,分别测试了GDL中PTFE载量从25 wt%到100 wt%的Cu催化剂电极的性能。随着反应时间增加,同一铜电极的表面润湿性逐渐增加,并且增加Cu电极中PTFE的负载有助于在SO2/CO2共电解过程中保持表面疏水性(2e)。H2和甲酸的法拉第效率随着PTFE载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多碳(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FEC2+)显著提高(2f),在SO2/CO2共电解6 h后,FEC2+>40%。上述结果表明提高Cu催化剂表面水的含量利于缓解SO2的中毒效应。


图3 在改性铜电极上电催化CO2特性。(a)平面PFSA@Cu/PTFE异质结示意图。(b)不同反应速率下CO2和SO2共电解过程中,离聚物修饰Cu和裸Cu电极上CO2/SO2的质量通量比。PFSA@Cu/PTFE电极的(c)产物分析和(d)稳定性测试。

3 在改性铜电极上电催化CO2特性。(a)平面PFSA@Cu/PTFE异质结示意图。(b)不同反应速率下CO2和SO2共电解过程中,离聚物修饰Cu和裸Cu电极上CO2/SO2的质量通量比。PFSA@Cu/PTFE电极的(c)产物分析和(d)稳定性测试。


作者尝试采用限制SO2的物质传输来提高催化剂C2+的选择性,这需要寻求一种新材料,既能减少SO2向铜表面的传输,又不会影响CO2的传输。鉴于此,作者采用全氟磺酸(PFSA)离聚物,它由疏水和高电荷亲水结构域构成(3a)。其中亲水结构域与极性SO2之间具有强烈相互作用,可以抑制SO2的传输,导致PFSA中SO2的高溶解度(约为非极性CO2溶解度的30倍)和低SO2扩散速率(约为CO2扩散速率的1/5)。而疏水的四氟乙烯链可以为非极性二氧化碳提供快速传输通道。此外,疏水主链与带负电荷的侧链一起附着在Cu表面,可以吸附局部生成的氢氧根离子,从而减少*H表面覆盖率。

作者计算了CO2和微量SO2在电极上的质量传输通量,与裸Cu相比,在催化剂表面引入了PFSA层可以促进Cu表面CO2/SO2的质量通量比(3b)。在Cu/PTFE上涂上厚度约为10 nm的PFSA离子聚合物薄层,制成平面PFSA@Cu/PTFE电极进行CO2还原测试。PFSA@Cu/PTFE电极在暴露于400 ppm SO2的前10 min内,甲酸的法拉第效率(FEformate)从2%略微增加到~10%,然后24 h内一直保持60%的FEC2+(3c)。PFSA@Cu/PTFE电极在400 ppm SO2的存在下,在-3.5 V的全电池电位下,稳定运行160 h内C2+的法拉第效率始终超过50%。


\图4 PFSA@Cu/PTFE电极的结构和性能。PFSA@Cu/PTFE电极(a)示意图以及(b)横截面扫描电镜图像。(c)PFSA@Cu/PTFE层的TEM图像以及(d)元素映射图谱。(e)400 ppm SO2与CO2在不同电极上的电解产物选择性。(f)100% CO2和400ppm SO2在PFSA@Cu/PTFE上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电解产物选择性。(g)CO2浓度对CO2和400 ppm SO2在PFSA@Cu/PTFE上共电解C2+产物选择性和分电流密度的影响。(h)PFSA@Cu/PTFE电极在使用稀释CO2和400 ppm SO2气流250 mA cm-2下的稳定性。(i)使用模拟烟气(15% CO2,4% O2,500 ppm NO和500 ppm SO2)进料时PFSA@Cu/PTFE电极在200 mA cm-2下的性能。

4 PFSA@Cu/PTFE电极的结构和性能。PFSA@Cu/PTFE电极(a)示意图以及(b)横截面扫描电镜图像。(c)PFSA@Cu/PTFE层的TEM图像以及(d)元素映射图谱。(e)400 ppm SO2CO2不同电极上电解产物选择性。(f)100% CO2和400ppm SO2在PFSA@Cu/PTFE上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电解产物选择性。(g)CO2浓度对CO2和400 ppm SO2在PFSA@Cu/PTFE上共电解C2+产物选择性和分电流密度的影响。(h)PFSA@Cu/PTFE电极在使用稀释CO2和400 ppm SO2气流250 mA cm-2下的稳定性。(i)使用模拟烟气(15% CO2,4% O2,500 ppm NO和500 ppm SO2)进料时PFSA@Cu/PTFE电极在200 mA cm-2下的性能


作者制备了PFSA@Cu/PTFE电极,由PFSA离聚物、多孔Cu纳米颗粒和PTFE纳米颗粒构成(4a-d)。与平面PFSA@Cu/PTFE类似,块状PFSA@Cu/PTFE的SO2耐受性取决于PTFE和PFSA的组合(4e)。优化后的块状PFSA@Cu/PTFE电极在500-1100 mA cm-2的工作电流密度范围内显示出84%的峰值FEC2+(4f)。使用SO2浓度为400 ppm和不同的CO2浓度(从15%到100%)的气流中评估了CO2R性能,结果显示,PFSA@Cu/PTFE电极在所有CO2浓度下都具有SO2耐受性(4g)。使用含400 ppm SO2CO2气流,PFSA@Cu/PTFE电极可在25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100 h,整个过程中C2+的FE高于50%(4h)。采用含有15%CO2、4% O2、500 ppm NO和500 ppm SO2的模拟烟气,PFSA@Cu/PTFE电极在200 mA cm-2下实现了持续约50%的FEC2+(4i)。


04


 成果启示


本文作者研究了SO2毒化CO2R催化剂的机理,吸附氢(*H)在铜催化剂的积累是导致SO2中毒时CO2R选择性丧失的原因。作者发现增加Cu上溶剂质子源与吸附氢的比例,可以促进关键反应中间体*CO的生成和多碳产物C2+的生成。作者采用了全氟磺酸(PFSA)离聚物,它结合了疏水和高电荷亲水结构域,在催化剂表面引入了PFSA层可以促进Cu表面CO2/SO2的质量通量比。最终作者制备的PFSA@Cu/PTFE电极在高能量效率和电流密度下运行时具有优异的SO2耐受性。


05


 参考文献


Panagiotis Papangelakis , Rui Kai Miao , Ruihu Lu, Hanqi Liu, Xi Wang, Adnan Ozden, Shijie Liu , Ning Sun , Colin P. O’Brien , Yongfeng Hu, Mohsen Shakouri , Qunfeng Xiao, Mengsha Li, Behrooz Khatir, Jianan Erick Huang, Yakun Wang , Yurou Celine Xiao , Feng Li , Ali Shayesteh Zeraati , Qiang Zhang, Pengyu Liu , Kevin Golovin , Jane Y. Howe, Hongyan Liang , Ziyun Wang ,Jun Li , Edward H. Sargent  & David Sinton,Improving the SO2 tolerance of CO2 reduction electrocatalysts using a polymer/catalyst/ionomer heterojunction design. Nature Energy, 20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4-01577-9.












研选资讯底部二维码banner
讨论 0条
相关问题
电化学表征技术:拉曼光谱(Raman)原理及应用
电化学表征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电化学测试技术: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CV)
邀请函丨新威诚邀您相聚深圳CIBF2025
这条信息对您有帮助吗?
研选资讯有帮助 研选资讯没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