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行 审核:Glenn
声明: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指正
01
导读
在水系锌金属电池中,一方面水诱导的副反应导致在锌负极表面发生析氢反应(HER)和锌枝晶的形成,这将导致结构不稳定和化学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另一方面水诱导的松散SEI容易从锌金属上脱落,导致死锌的产生和电解液耗尽。这严重影响水系锌金属电池的寿命。
02
成果背景
北京大学邵元龙和苏州大学程涛等人展示了将β-环糊精(β-CD)作为阴离子受体引入到Zn(OTf)2水性电解液中,可以显著优化锌负极的SEI结构,从而实现稳定的ZIB。具体来说,大环结构的β-CD具有适当的空腔尺寸和电荷分布,能够在锌金属表面包裹OTf-阴离子,形成以β-CD@OTf-为主导的内亥姆霍兹层(IHP)。同时,电化学触发的β-CD@OTf-分解能够原位转化为有机-无机混合SEI(ZnF2/ZnCO3/ZnS‒(C-O-C/*CF/*CF3)),这能够有效地抑制锌枝晶的生长,并保持适当的SEI机械强度稳定性,以确保长期稳定性。由此得到的含β-CD电解液的锌||锌软包电池(21 cm2)在10 mAh cm−2的高面容量条件下,显示出6450 mAh−2 cm−2的累积容量。相关工作以“Stable zinc anod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via inner Helmholtz plane engineering”为题发表在Nat. Commun.上。
03
关键创新
通过电解液添加剂来调节SEI结构,实现稳定的ZIB。
04
核心数据解读
图1 阴离子富集界面的设计策略。(a)β-CD作为阴离子受体,使β-CD@OTf-富集的内亥姆霍兹层(IHP)以及由此衍生的SEI的示意图。(b)电极/电解液界面组成。(c)不同环糊精(CD)分子与OTf-阴离子的结合能比较。(d)拉曼光谱。(e)β-CD-Zn(OTf)2电解液中模拟的界面结构的示意图。(f)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g)数密度分布图。(h)图1e部分放大图。
在传统的稀释Zn(OTf)2电解液中,Zn2+的主要溶剂鞘由丰富的H2O分子和少量的OTf-阴离子组成,导致形成H2O富集和OTf-阴离子缺乏的IHP。相比之下,在所提出的阴离子受体调控电解液中,β-CD与OTf-阴离子由于β-CD的“宿主-客体”相互作用和优先吸附行为吸附在IHP上。随着持续的电场刺激,富含β-CD@OTf-的IHP倾向于分解为促进锌离子传输并阻断H2O与锌负极接触的有机-无机混合SEI。
图2 在含或不含β-CD的Zn(OTf)2电解液中SEI的结构表征。(a)在β-CD-Zn(OTf)2电解液中,锌负极的C 1s、F 1s、S 2p和O 1s XPS。(b)在β-CD-Zn(OTf)2电解液中,锌表面SEI的HRTEM图像。(c)在不同电解液中衍生的SEI中的物种分析。(d,h)在不同电解液中循环后的锌表面上的3D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成像。(e、f、i、j)分别为图2b中标号区域1至4的HRTEM图像。
在含β-CD的电解液系统中形成的SEI由有机物种C-O-C/*CF/*CF3和无机物种ZnF2/ZnCO3/ZnSO3/ZnS组成,呈现出层状结构,其中ZnF2/ZnCO3/ZnSO3/ZnS位于内层,有机C-O-C/*CF/*CF3位于外层。在这种情况下,SEI的无机内层具有某些机械性质,可以防止锌枝晶的形成,并将水分子推离锌表面,而SEI的有机外层由于其多孔性和灵活性,能够缓解锌生长过程中的体积应变,同时促进电解液的渗透。结合深入的XPS分析和TOF-SIMS结果,直观地展示了具有柔性有机外层(C-O-C/*CF/*CF3)和坚硬无机内层(ZnF2/ZnCO3/ZnSO3/ZnS)的层状结构SEI。这种SEI可以防止电子隧穿效应以阻止水分子的还原,同时促进Zn2+的迁移。
图3 在极端条件下锌电镀/剥离的可逆性。(a,b)在不同电流密度和容量下,对称电池的稳定性。(c)与之前报道的工作的比较。(d,e)在锌||铜非对称电池中,锌电镀/剥离的库仑效率。(f)锌||锌对称软包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和照片。(g)锌||锌对称软包电池的长期循环性能测试。
作者研究了锌电镀/剥离的可逆性。含有60 mM β-CD-Zn(OTf)2电解液的对称电池能够在5 mA cm−2的低电流密度和2 mAh cm−2的面容量下持续940小时的循环,累积容量达到4685 mAh cm−2。在3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和10 mAh cm−2的高面容量下,对称电池能够持续循环226小时,累积容量达到了6800 mAh cm−2。此外,得益于有机-无机混合SEI保护和抑制的水活性,锌||锌软包电池能够在相对较高的34.2%的锌利用率(ZUR)下稳定运行320小时,提供6430 mAh cm−2的累积容量。
图4 锌||锌钒酸盐(ZnxV2O5)全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a)在3.4的N/P比下,以5 A/g的电流密度进行长期循环性能测试。(b)在2.1的N/P比下,以5 A/g的电流密度进行长期循环性能测试。(c)与已报道工作的性能比较。(d)组装好的软包全电池的结构图。(e)使用含β-CD-Zn(OTf)2电解液的软包全电池在0.5 A/g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测试。
最后,作者组装了Zn||ZnxV2O5全电池来评估在极端条件下β-CD调控的SEI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N/P=3.4条件下,Zn||ZnxV2O5全电池能够持续850个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0.4%。N/P=2.1条件下,Zn||ZnxV2O5全电池展现出1.39 mAh cm−2的高初始面积容量,在600个循环后仍保持1.26 mAh cm−2的容量。与之前报道的具有高N/P比的工作相比,组装的全电池即使在最低2.1的N/P比下,也展示了高累积容量740 mAh cm−2。为了验证β-CD-Zn(OTf)2电解液的实际应用潜力,作者组装了一个软包电池。含β-CD电解液的Zn||ZnxV2O5软包电池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展现出42 mAh的高初始容量,并且在100个循环后显著的容量保持率为90.6%。
05
成果启示
本文开发了一种通过β-CD电解液添加剂诱导的有机-无机混合层-SEI结构调节策略,以在极端条件(例如高电流密度、高累积容量,甚至低N/P比)下实现ZIB的长期稳定性。β-CD@OTf-复合物在内亥姆霍兹平面(IHP)衍生的无机内层(ZnF2/ZnCO3)和有机外层(C-O-C/*CF/*CF3非晶物种)组成的SEI通过分子动力学/密度泛函理论(MD/DFT)计算和一系列实验物理化学/电化学表征进行了系统性的特征分析,这些分析验证了其通过抑制HER和锌枝晶形成来实现稳定可逆性的效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对称电池还是全电池,甚至是软包电池,在高电流密度和低N/P比下都显示出了卓越的稳定性和累积容量。
06
参考文献
Jinrong Luo, Liang Xu, Yinan Yang, Song Huang, Yijing Zhou, Yanyan Shao, Tianheng Wang, Jiaming Tian, Shaohua Guo, Jianqing Zhao, Xiaoxu Zhao, Tao Cheng, Yuanlong Shao & Jin Zhang. Stable zinc anod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via inner Helmholtz plane engineering. Nat. Commun. 15, 6471 (2024).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08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