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槿 审核:试灯问墨
声明: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指正
01
研究背景
由超高镍(>90%)正极和氯化物固态电解质组装而成的全固态锂电池(ASSLBs)能够在较高的截止电压下显示出高能量密度。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在于增强正极与电解质界面间的稳定性。然而,目前的研究工具还不足以实时监测正极/电解质界面的演化,这限制了对界面降解机制的认识,阻碍了优化策略的推进。因此,阐明氯化物固态电解质与超高镍正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推动ASSLBs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02
文章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和上海交通大学梁正课题组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题为“Unraveling interfacial compatibility of ultrahigh nickel cathode and chloride solid electrolyte for stable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y”的文章。利用原位电化学阻抗谱(EIS)和非原位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揭示了超高镍正极(LiNi0.92Co0.05Mn0.03O2)/卤化物电解质(非晶态Li2TaCl7)界面在高电压下的降解机制。并提出容量-循环的权衡策略,通过降低充电截止电压,进而构造高耐久性界面以抑制晶格氧的逸出。在4.1 V的充电截止电压和5 mAh cm-2的高面积容量下,ASSLBs在在1和3 mA cm-2的面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和6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均在80%以上。此外,与4.3 V的充电截止电压相比,其使用寿命增加了6倍。该研究为高耐用性ASSLBs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03
关键创新
1、利用原位EIS和非原位ToF-SIMS揭示超高镍正极与氯化物固态电解质在高压下的实际界面反应产物;
2、提出容量-循环的权衡策略,通过合理降低充电截止电压,进而稳定正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从而展现出优异的长循环电化学性能。
04
核心内容解读
以超高镍S-NCM92为正极、Li-In为负极、Li2TaCl7为固态电解质(SE)组装成全电池,Li6PS5Cl为正极保护层,在1.5 mAh cm-2的面积容量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0.19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初始库仑效率与充电截止电压的关系如图1a-c所示。当截止电压为4.3、4.6和4.8 V时,ASSLBs的电压-容量曲线几乎重合(图1a)。此外,所有的归一化dQ/dV曲线均在3.60、4.01和4.18 V左右出现了相应的可逆相变平台(图1b),为S-NCM92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高ASSLBs的充电截止电压有望增加能量输出,当截止电压分别为4.3、4.6和4.8 V时,ASSLBs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9.9、230.1和241.0 mAh g-1。此外,上述截止电压的初始库仑效率(ICE)也较高,分别为94.4、92.3和90.7%(图1c)。这些结果表明S-NCM92/Li2TaCl7界面在恒流循环初始阶段的电化学和化学稳定性。为了研究S-NCM92/Li2TaCl7界面在长循环期间的演变,在3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对ASSLBs进行长循环测试。如图1d所示,当充电截止电压在4.3 V时,ASSLBs在5000个循环中保持稳定运行,每圈的容量衰退率仅为0.0088%。这一结果表明Li2TaCl7能够助力ASSLBs在长周期内稳定运行。然而,在4.6和4.8 V的截止电压下,ASSLBs表现出严重的容量衰减,在50个周期内的保留率小于80%。随后,对不同电压下ASSLBs在第50、200、400个周期的容量保持率进行了对比,其中,4.3 V的保留率在200个循环后保持在99%以上,在400个循环后保持在93%以上。相比之下,4.6 V和4.8 V的保留率显著降低,在200/400次循环后,保留率分别为66%/43%和60%/28%(图1e)。从图1f-h中可以看出,在充电截止电压为4.3 V时,电压-容量曲线从第1到第400个周期基本保持重叠,表明电池的极化程度没有明显增长。
图1. 面积容量为1.5 mAh cm-2的ASSLBs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在4.3、4.6和4.8 V的截止充电电压下的a)充放电电压-容量曲线,b)归一化dQ/dV曲线和c)放电容量和初始库伦效率;d)电流密度为3 mA cm-2下的长循环性能;e)第50、200和400圈循环时的容量保持率;f-h)4.3、4.6和4.8 V的充电截止电压下的充放电电压-容量曲线。所有测试温度都为30℃。
为了探究S-NCM92/Li2TaCl7界面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下的变化,采用恒流恒压充电方式保持充电状态然后老化240 h(图2a)。在老化过程中进行原位电化学阻抗分析,以检测电极阻抗随老化时间的变化。如图2b,c所示,在整个老化过程中,SE的体相阻抗(高频区,RHF)和负极/电解质界面电阻(低频区,RLF)保持相对恒定。值得注意的是,正极/电解质界面电阻(中频区,RMF)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图2d)。在4.3、4.6和4.8 V电压下老化24 h的ASSLBs的RMF分别为20、239和12218 Ω,随着老化时间增加到240 h,RMF分别增加至78、1158和67793 Ω。这期间RMF的演变可归因于Li2TaCl7与S-NCM92之间的界面副反应,导致界面电阻层的形成,阻碍了锂离子的传导。RMF在4.8 V下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4.6和4.3 V,这表明深度充电状态(SOC)会加剧不良副反应。因此,需要确定所形成的界面电阻层的化学成分,以及Li2TaCl7和S-NCM92在不同SOC下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图2. 通过原位EIS测试ASSLBs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下的界面电阻随老化时间的变化。a)将ASSLBs分别充电到4.3、4.6和4.8 V老化并保持240 h;b)电解质的体相电阻随老化时间的演化曲线;c)负极/电解质界面电阻随老化时间的演化曲线;d)正极/电解质界面电阻随老化时间的演化曲线。所有测试温度都为30℃。
S-NCM92/Li2TaCl7界面电阻的增加可能与电化学不相容引起的固-固接触面断开和界面化合物降解有关。为了深入阐明其降解机理,对充电至4.3、4.6和4.8 V以及不同循环次数后的ASSLBs进行了拆解,采用非原位ToF-SIMS研究S-NCM92/Li2TaCl7界面在连续老化和循环过程中的退化机制。由于检测到的离子碎片与其原始化学环境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使得ToF-SIMS成为研究电极/电解质界面化学和结构变化的重要工具。每个样品在不同区域收集10组质谱,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如图3所示,在老化和循环过程中,TaClx-和TaClO-和碎片的信号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归因于S-NCM92/Li2TaCl7界面的副反应。与原始正极相比,TaClx-和TaClO-碎片的信号在老化后明显增加,特别是在4.6和4.8 V(图3a,b)。考虑到Li2TaCl7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小于4.4 V,且在高电压下,S-NCM92正极容易释放活性晶格氧,所以TaClx-和TaClO-碎片信号的变化可能与高压氧化诱导的降解有关。进一步研究TaClx-和TaClO-碎片的信号在充电截止电压为4.3,4.6和4.8 V的循环过程中的变化,TaClx-碎片的信号强度在4.3 V下连续400次循环过程中几乎没有变化,表明Li2TaCl7在3 V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稳定性。而在4.6 V和4.8 V下循环,TaClx-碎片的信号强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明Li2TaCl7在界面处发生了降解,导致电化学性能变差。在截止充电电压4.6和4.8 V下循环,S-NCM92释放的晶格氧倾向于与Ta5+结合形成TaOx-和TaClO-物种,而不是与Cl-结合(图3c,d)。这与以往报道的界面产物ClO-不同,S-NCM92释放的晶格氧倾向于取代Li2TaCl7中TaCl6-亚晶格的氯,从而形成Ta-Cl-O物种。在这种情况下,TaOx-和TaClO-碎片可以作为S-NCM92与Li2TaCl7界面相容性的标志,而不是ClO-。因此,抑制SNCM92的高活性晶格氧的释放是提高S-NCM92/Li2TaCl7界面稳定性的有效策略。
图3. 通过非原位ToF-SIMS测试揭示了Li2TaCl7与S-NCM92界面的降解机理。正极在开路电压(OCV)和不同充电状态下a)TaClx-碎片和b)TaClO-碎片归一化的强度箱线图;正极在循环期间的c)TaClx-碎片和d)TaClO-碎片归一化的强度箱线图;e)高充电状态下的界面降解机理图。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容量-循环的权衡策略,通过降低充电截止电压来抑制S-NCM92的相变和晶格氧的释放。该方法有望抑制S-NCM92/Li2TaCl7界面的劣化,从而延长ASSLBs的使用寿命。在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S-NCM92在4.3 V和4.1 V充电截止电压下的首次放电面积容量分别为4.68 mAh cm-2(187.1 mAh g-1)和3.44 mAh cm-2(146.0 mAh g-1)(图4a)。如归一化的dQ/dV曲线所示,充电截止电压在4.3 V下的较高容量由H2→H3的相变氧化还原(4.2 V激活)贡献(图4b)。但该过程对超高镍正极的循环稳定性造成了危害。ASSLBs在4.3 V的充电截止电压下循环1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低于80%,而在4.1 V的充电截止电压下循环300次后依然保持着接近80%的容量保持率,实现了预期的容量-循环权衡(图4c)。随后,在3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测试(图4d-f)。以初始容量的80%确定ASSLBs的使用寿命,4.3 V的充电截止电压下仅有100圈寿命,而在4.1 V的充电截止电压下能够工作约600圈(图4g,h)。因此,正极/SE界面稳定性是影响ASSLBs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未来的ASSLB可以考虑较低的充电截止电压。
图4. 在面积容量为~5 mAh cm-2下,ASSLBs在充电截止电压为4.1和4.3 V的性能对比。a)ASSLBs在4.1和4.3 V,电流密度为1 mA cm-2下的充放电电压-容量曲线;b)对应的归一化dQ/dV曲线;c)ASSLBs在1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性能;d)ASSLBs在4.1和4.3 V,3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电压-容量曲线;e)对应的归一化dQ/dV曲线;f)ASSLBs在3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性能;g,h)ASSLBs在1和3 mA cm-2电流密度,以及4.1和4.3 V充电截止电压下循环时的容量保持率。
05
成果启示
该研究通过原位EIS、非原位ToF-SIMS和电化学循环测试揭示了超高镍正极/氯化物固态电解质界面在高电压(≥4.3 V)下的降解机制,高活性晶格氧的释放会迅速分解Li2TaCl7,形成Ta-Cl-O物种,阻碍锂离子传导,而不是以往认为的Cl-O物种。该研究提出了容量-循环的权衡策略,将充电截止电压降低至4.1 V可以有效地避免晶格氧的释放,显著提升了ASSLBs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1 mA cm-2和3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和6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依然在80%以上。该研究为解决基于超高镍正极/氯化物SEs的ASSLBs的界面稳定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06
参考文献
Feng Li, Ye-Chao Wu, Xiao-Bin Cheng, Yihong Tan, Jin-Da Luo, Ruijun Pan, Tao Ma, Lei-Lei Lu, Xiaolei Wen, Zheng Liang* and Hong-Bin Yao*. Unraveling interfacial compatibility of ultrahigh nickel cathode and chloride solid electrolyte for stable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y. Energy Environ. Sci., 2024.
https://doi.org/10.1039/D4EE01302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