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槿 审核:试灯问墨
声明: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留言区指正。
01
导读
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经济效益要求正极材料的组成元素易于获取,组分具有高度可调控性的无序岩盐(DRX)正极材料是理想的选择。富铁无序岩盐(Fe-DRX)正极具有最优的经济效益,但受限于有限的Fe3+/Fe4+氧化还原以及对O氧化还原的依赖,其能量密度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材料中Fe的氧化还原活性以发掘Fe-DRX的潜在性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02
文章简介
近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Jinhyuk Lee等人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题为“Redox Engineering of Fe-Rich Disordered Rock-Salt Li-Ion Cathode Materials”的研究文章。通过部分F-取代O2-在依赖Fe3+/Fe4+和O氧化还原的Fe-DRX中成功地引入Fe2+/Fe3+氧化还原电对,其较低的氧化电位和高反应可逆性赋予了Fe-DRX高容量(~290 mAh g−1)和高能量密度(~700 Wh kg−1),同时减少了对有限的Fe3+/Fe4+和O氧化还原的依赖。该研究为推进Fe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03
关键创新
通过氟化在Fe-DRX中引入Fe2+/Fe3+氧化还原电对,以减少对Fe3+/Fe4+和O氧化还原贡献容量的依赖,从而展现出极佳的容量和密度。
04
核心内容解读
无序岩盐(DRX)材料的结构能够容纳各种过渡金属(TM)离子和阴离子,这为开发高经济效益的正极材料提供了机会。其中,最具经济效益的Fe-DRX的性能仍不尽人意。如图1a所示,已报道的Fe3+-DRX的容量来源于需要高氧化电位的Fe3+/Fe4+。由于Fe 3d轨道和O 2p轨道存在重叠,部分O会被激发贡献容量,但伴随的氧损失、不可逆阳离子迁移以及电解质分解将造成容量和电压的降低。提高DRX性能的核心是减少对O氧化还原的依赖并最大化TM氧化还原。对于Fe3+-DRX而言,就是降低Fe3+/Fe4+的反应电位以避免对O的激发。在Li2Fe3+0.5Mn3+0.5O2F中, Mn3+/Mn4+可以有效降低Fe3+/Fe4+的反应电位。考虑到DRXs中Fe3+/Fe4+氧化还原固有的不稳定性,通过部分F-取代O2-来实现Fe2+/Fe3+,开发Fe2+-DRX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篇研究分析对比了Fe2+-DRX和Fe3+-DRX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以及性能的差异。合成的LFNO容量来源于Fe3+/Fe4+和O的氧化还原,而LFNOF的容量来源于Fe2+/Fe3+/Fe4+,两者中的Nb5+基本不参与反应过程(Fe3+/Fe4+的理论容量为174 mAh g−1,Fe2+/Fe3+/Fe4+的理论容量为341 mAh g−1)。图1b是LFNO和LFNOF的SEM图,皆为松散的多晶纳米颗粒。图1c,d为LFNO和LFNOF的粉末XRD,所有峰都归属于无序岩盐结构(空间群:Fm3m)。LFNO的晶格参数为4.1807 Å,由于Fe2+的半径更大,导致LFNOF的晶格参数为4.2031 Å。图1e,f为LFNO和LFNOF的粉末XPS,LFNO中的Fe主要以Fe3+或Fe4+为主,而LFNOF以Fe2+或Fe3+为主。总的来说,LFNOF中Fe的平均氧化态低于LNFO(LFNOF接近Fe2+,而LFNO接近Fe3+)。
图1. Li1.2Fe0.6Nb0.2O2 (LFNO)和Li1.2Fe0.6Nb0.2O1.4F0.6 (LFNOF)粉末的结构表征。a)根据理论和实验所得Fe氧化还原在LFNO和LFNOF中的比容量贡献,与理论差值归于O氧化还原;b)SEM图;c)LFNO和d)LFNOF粉末的XRD;e)LFNO和f)LFNOF粉末的XPS。
图2a,b为LFNO和LFNOF在室温、40 mA g−1、1.3-4.8 V测试条件下的容量-电压曲线。循环前LFNOF的开路电压(~2.2 V)低于LFNO(~2.5 V),表明LFNOF的还原态高于LFNO。LFNO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和比能量分别为243 mAh g−1和599 Wh kg−1,而LFNOF则分别为292 mAh g−1和优异的704 Wh kg−1(参考:LiFePO4,LiFeSO4F和Li2FeSiO4分别为560,500和440 Wh kg−1)。两种材料的首圈充电曲线都由~2.7 V的低电压平台和~4.2 V的高电压平台组成,LFNO以~4.2 V的高电压平台为主,而LFNOF则在2.7-4.3 V之间贡献出~130 mAh g−1的高比容量。已有的报道表明LFNO充电过程中~4.2 V的平台主要由O氧化和少量的Fe3+/Fe4+氧化贡献。因此,更多的Fe2+/Fe3+氧化为LFNOF提供了更多的充电比容量。在第二圈充放电曲线(图2c)中,LFNO存在明显的电压迟滞和极化。在层状富锂和DRX正极材料中,O的不均匀氧化还原会造成电压迟滞,在高充电电压下形成氧二聚体(如过氧化物、超氧化物、O2),而且这些氧二聚体在低电压下才能被还原。所以,与LFNOF相比,LFNO明显的电压迟滞证明材料中有更多的O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图2d,e为LFNO和LFNOF的dQ/dV图,LFNO的变化比LFNOF更明显。在循环期间,LFNO的高压充电峰(>4 V)迅速消失,同时低压放电峰(~2.7 V)向低电压方向偏移,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O的不可逆损失。相比之下,LFNOF的放电电压衰减则比较慢(图2f),10圈循环后的平均电压衰减仅为57 mV,而LFNO则为254 mV。
图2. LFNO和LFNOF正极的电化学表征。在1.3-4.8 V和40 mA g−1测试条件下,a)LFNO和b)LFNOF的前三圈比容量-电压曲线,插图为循环-容量曲线;c)LFNO和LFNOF第二圈的充放电曲线;d)LFNO和e)LFNOF在第1、10和20圈循环的dQ/dV曲线;f)LFNO和LFNOF的平均放电电压。
如图3a-d所示,通过1.3-(4.6/4.4) V和40 mA g−1测试条件下进一步对比LFNO和LFNOF的性能。LFNO(LFNOF)的放电比容量在1.3-4.6 V之间的25次循环后,从238(239) mAh g−1下降到163(174) mAh g−1,在1.3-4.4 V之间从213(217) mAh g−1到164(185) mAh g−1。LFNOF的平均放电电压衰减也明显小于LFNO(图3e)。
因此,随着充电截止电压的降低,容量和电压保持率有所提高,并且LFNOF在所有电压窗口中都表现出比LFNO更稳定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充电截止电压的降低(从4.8 V降低至4.4 V),LFNO的首圈放电比能量的下降速率慢于LFNOF(图3f)。LFNOF的倍率性能略微优于LFNO(图3g,h)。根据GITT(图3i),LFNOF的高的容量可能与其较高的Li+扩散系数有关。
图3. LFNO和LFNOF在不同截止电压和倍率下的性能。在1.3-(4.6/4.4) V和40 mA g−1测试条件下,a,b)LFNO和c,d)LFNOF的前三圈比容量-电压曲线;e)a-b图中的平均放电电压;f)LFNO和LFNOF在40 mA g−1和 (1.3-4.8/4.7/4.6/4.5/4.4 V)下的首圈放电比能量和平均放电电压;g)LFNO和h)LFNOF在1.3-4.8 V充放电电压和20 mA g−1充电电流下,10, 20, 40, 100, 200, 400和1000 mA g−1放电电流下的电压曲线;i)根据GITT计算得到的Li扩散系数。
为了分析LFNO和LFNOF的氧化还原机制,采用非原位XPS检测不同电荷态(SoC)下的Fe和O元素的氧化态(图4a,b)。此外,通过XPS拟合估算了每种SoC下Fe和O物种的比例(%)(图4c,d)。LFNO在整个充电过程中,Fe的平均氧化态先增加后降低。前期的平均氧化态的增加归因于Fe4+的增加,仍有部分Fe以3+或2+状态存在;后期平均氧化态的降低可能是因为Fe与O的还原耦合。O 1s XPS光谱显示,O2−早在充电至80 mAh g−1(C80)就发生了氧化,随着充电的进一步进行,O的氧化物种的数量继续增加(图4c)。在放电(D80、D160、EoD)时,Fe 2p3/2光谱向较低的结合能方向移动,同时O的氧化物种数量持续减少,表明Fe和O的还原(图4a,c)。值得注意的是,LFNO经历一次充放电后Fe的平均氧化态低于充放电前,这可以归因于O损失造成的电荷补偿。LFNOF中Fe氧化还原的更加清晰,主要涉及Fe2+/Fe3+的氧化还原(图4b,d)。在整个充电过程中,Fe2+峰强持续降低,同时Fe3+和Fe4+峰强持续增加,在ToC处,Fe3+峰强达到最强,占据主导地位,说明LFNOF中Fe3+/Fe4+的氧化受到限制。LFNOF的O氧化物种的量也少于LFNO(图4d)。这些结果表明,LFNOF中容易发生Fe2+/Fe3+氧化,从而减少了O的氧化,这与~2.7 V充电平台一致。通过EPR光谱分析证实LFNO和LFNOF中的Fe氧化还原活性(图4e,f),Fe2+/Fe3+氧化在LFNOF中容易进行,而Fe3+/Fe4+氧化在LFNO和LFNOF中都是有限的。图4g,h分别为LFNO和LFNOF在首圈充放电过程中的(002)峰的演变。LFNOF的(002)峰在充电过程中向高角度偏移,放电后恢复至近初始态(图4h),对应于晶格参数从~4.215 Å(BC)变化到~4.174 Å(ToC),然后是~4.220 Å(EoD)(图4j),为典型DRXs的结构演变。LFNO的(002)峰在充放电过程中持续向低角度方向移动,从~4.191 Å(BC)变化到~4.197 Å(ToC),然后是~4.222 Å(EoD),这与DRXs的典型行为不同。在DRXs中,由于离子(TM或O)在氧化时变小,体积通常在充电时减小,而LFNO的体积膨胀与结构中O氧化和过量的氧二聚体形成有关。这一过程往往会使Fe-O键合断裂,进而增加LFNO中的平均TM-O距离。如图4i,j所示,LFNO和LFNOF的首圈体积变化(最小到最大)分别为~2.7%和~3.2%,都小于LiFePO4的~6.8%,这表明DRXs有着很好的机械稳定性。
图4. LFNO和LFNOF正极的氧化还原机制。在40 mA g−1测试条件下a)LFNO和b)LFNOF首圈Fe 2p3/2 XPS光谱,充电前(BC)、充电至80和160 mAh g−1(C80,C160)、充电至4.8 V(ToC)、放电至80和160 mAh g−1(D80,D160)和放电至1.3 V(EoD);c)LFNO和d)LFNOF在不同充放电阶段根据XPS拟合峰面积得到的Fe2+,Fe3+,Fe4+,O2−和On-的含量变化;e)LFNO和f)LFNOF在40 mA g−1充放电下不同阶段Fe3+的EPR谱;LFNO和LFNOF非原位XRD测试下的 (002)峰g,h)和相应晶格参数i,j)的演变。
通过DFT得到的LFNO和LFNOF电压曲线与实际测试结果相符,例如LFNOF中~2.7 V和~4.3 V两个充电电压平台(图5a,b),这表明DFT可以有效预测电压。随后对LFNO和LFNOF中的Fe和O氧化态进行了研究(图5c,d),在LFNO中可以观察到Fe3+/Fe4+和O2−/On−氧化,且Fe3+/Fe4+十分有限。在深度脱锂(x=1.111和1.222)下分别仅有30%和40%的Fe4+,表明有限的Fe3+/Fe4+反应。当LFNOF的脱锂量达到0.666(x=0.666)时,Fe2+完全氧化为Fe3+,O在此期间的氧化量极少。继续脱锂时,Fe3+/Fe4+和O2−/On−氧化同时发生。上述DFT结果证明LFNOF与LFNO相比,容易进行Fe2+/Fe3+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减少了材料中O的氧化。在完全脱Li后,LFNOF中的氧二聚体的含量(36个O原子包含1个氧二聚体)远低于LFNO(36个O原子包含2个氧二聚体)(图5e,f)。
图5. LFNO和LFNOF氧化还原机制的计算研究。a)LFNO和b)LFNOF的DFT电压曲线和GITT首圈充电曲线;c)LFNO和d)LFNOF中不同氧化态的Fe和O相对于Li含量的百分比;通过DFT计算所得的e)LFNO和f)LFNOF结构中氧二聚体(黑色虚线)和O-O键的长度。
与其他Ni、Co、Mn、V、Mo等TMs相比,Fe的经济效益是非常理想的。通过调整DRX结构中Fe的氧化还原过程可以合成出高能量密度(~700 Wh kg−1)的锂离子正极材料。同时,LFNOF具有极高的机械稳定性,所以在循环期间的体积变化很小。如果能够实现Fe-DRXs~3.0 V的平均放电电压,那么其能量密度可以与广泛研究的Mn-DRXs相当。可以采用的改性策略是在结构中引入P或B,以形成P-O或B-O键,Fe-O离子键合和属性更强,从而降低Fe 3d轨道,以此提高Fe-DRXs的工作电压。此外,P(B)-O能够提高充电过程中的晶格氧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电压和循环稳定性。
05
成果展示
该研究通过氟化在Fe-DRX中引入了Fe2+/Fe3+氧化还原电对,与Fe3+-DRX相比,Fe2+/Fe3+氧化还原电对可以减少Fe2+-DRX对高压下O不可氧化还原的依赖以及电压迟滞,表现出的高能量密度(~700 Wh kg−1),是目前有关Fe基正极材料的报道中最佳的。降低电压后,Fe3+-DRX的能量密度超过Fe2+-DRX。因此,在Fe-DRXs中将Fe3+/Fe4+与Fe2+/Fe3+相结合,有助于在更窄的电压窗口下实现高能量密度。该研究为设计低成本、高性能的Fe-DRX正极提供了新的策略。
06
参考文献
Richie Fong, Nauman Mubarak, Sang-Wook Park, Gregory Lazaris, Yiwei Liu, Rahul Malik, Dong-Hwa Seo, and Jinhyuk Lee*. Redox Engineering of Fe-Rich Disordered Rock-Salt Li-Ion Cathode Materials. Adv. Energy Mater., 2024.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