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Kook Sun院士Mater. Today:无钴高镍正极研究再获新突破!

新威研选
2023.12.28 16:45:46


作者:木槿  审核:Glenn

声明: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留言区指正


01


 导读


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价格和性能仍不尽人意。目前,商用的高容量正极为Li[NixCoy(Al or Mn)1-x-y]O2,其中Co原料的开采和供应长期伴随着社会和环境问题,不满足对LIBs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开发具有高容量的无钴正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文章简介


近期,韩国汉阳大学Yang‐Kook Sun和Chong S. Yoon等人以LiNiO2(LNO)为基础,通过在不同的合成阶段巧妙地引入异质元素Ti和Al,同时结合相应的表面保护策略开发了兼具高结构稳定性和高电化学稳定性的无钴三元正极Li[Ni0.951Ti0.008Al0.041]O2(NTA),35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72.0%,且具有890 Wh Kgcathode-1的高能量密度。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Materials Today上,题为A new ternary co-free layered cathode, Li[Ni1-x-yTixAly]O2, for high-energy lithium-ion batteries”。



03


 关键创新


采用分段掺杂策略在无钴高镍正极中引入Ti、Al异质元素,通过构筑稳定且微秒的微纳结构,从而展现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04


 核心内容解读


研究人员在共沉淀合成Ni(OH)2前驱体的过程中通过Ti(SO4)2引入Ti异质元素,在随后的混锂煅烧过程中通过Al(OH)3·H2O引入Al异质元素,最后利用NH4F进行表面F包覆,制备了NTA无钴正极材料。同时,合成仅引入异质元素Ti(Ti0.75-LNO)和Al(LNO-Al4)的无钴正极材料做对比研究。



1. LNOLNO-Al4Ti0.75-LNONTA的电化学性能对比。(a)30°C和(b)60°C下的半电池循环性能;(c)半电池倍率性能;(d)半电池在0.5C/0.5C下充放电4次并交替3C/0.5C下充放电3次的循环性能;(e)以石墨为负极的软包全电池性能。


对不同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如1a所示,随着引入的异质元素含量增加,初始放电容量逐渐降低,NTA仅为240.9 mAh g-1,取而代之的是容量稳定性得到大幅增强,1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2.5%,比原始LNO高出19.4%。高温下电解液对正极的侵蚀更加严重。如1b所示,NTA依然具有出色的容量稳定性。1c为倍率性能测试,NTA在5 C下仍具有0.2 C容量的90.9%,高于LNO的79.7%。使用4N-3F测试模式模拟电动汽车中LIBs的真实工作状态。如1d所示,NTA在长循环后保留了更多的初始容量。NTA的软包全电池测试也证明了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1e),1000圈循环后仍保留初始容量的68.9%。


2. 不同正极的截面SEM图和定量形态分析。(a)LNO前驱体及其衍生(LNO和LNO-Al4)的截面SEM图;(b)Ti0.75-LNO前驱体及其衍生(Ti0.75-LNO和NTA)的截面SEM图N.D.表示二次颗粒内部的粒子数密度。(c)LNOLNO-Al4Ti0.75-LNO和NTA一次颗粒的长度和宽度;(d)LNO-和Ti0.75-LNO-衍生极的一次颗粒的宽度和数密度随Al掺杂量的变化关系图


随后,研究了异质元素的引入对结构演化的影响。如2a所示,Ni(OH)2前驱体由径向分布的棒状一次颗粒组成,混锂煅烧时加入4 mol%的Al可以有效抑制一次颗粒的固结,有助于保持一次颗粒的棒状形貌。如2b所示,引入异质元素Ti的Ni(OH)2前驱体具有更短的棒状一次颗粒,但对一次颗粒的固结没有明显影响。2c为不同正极一次颗粒的长、宽分布,两种异质元素的引入对一次颗粒的形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采用分段掺杂策略的NTA具有更小且排列更加紧密的一次颗粒具有最高的单位面积颗粒数提高纳米结构的数密度并非易事。如2d所示,增加Al含量的可以降低一次颗粒的粒径,但过量便会抑制烧结过程,恶化正极结构。此外,过量的抑制元素可能会影响Li+扩散动力学,导致容量的降低。


3. 不同正极的微结构耐久度与一次颗粒数密度和电化学性能的关系。(a)LNO,b)LNO-Al4,c)Ti0.75-LNO和(d)NTA循环100圈后充电至4.3 V时截面SEM图;一次颗粒数密度与e)100次循环后微裂纹面积分数,(f)10C/0.2C的充电倍率性能和(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之间的关系。


正极颗粒的结构降解程度与其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密切相关。如图3a所示,100次循环后的LNO颗粒出现明显的裂纹,为电解液的渗入提供了通道,从而加剧了界面副反应。而在LNO-Al4中的微裂纹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图3b);异质元素Ti的引入通过减小一次颗粒的尺寸缓解内应力的积累(图3c)。

值得注意的是,一次颗粒具有高颗粒数密度和高径向取向的NTA在循环后没有明显的晶间微裂纹,内部少量的微裂纹没有延伸到颗粒表面,从而阻止了电解液的渗入,NTA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其机械性能的改善密不可分。如3e-g所示,一次颗粒的数量密度与微裂纹面积分数、倍率性能以及容量保持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表明分段掺杂策略可以通过改变一次颗粒的粒径和形貌,从而弥补高镍层状正极材料因缺少钴、锰引起的结构稳定性缺陷。


4. LNONTA正极的结构稳定性对比。(aLNO和bNTASAEDHADDF和过渡金属层线扫;(c)LNO和d)NTA充电至4.5 V时的明场像SAED和相应的高分辨TEM图像


缺少钴和锰的LNO在深度脱锂态下的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研究者采集了LNO和NTA脱锂前、后的高分辨TEM图像。如图4a所示,LNO呈现标准的层状结构,TM层中镍原子规则排列。而NTA在a-b面上呈现明显的超晶格结构,且TM层和Li层中表现出有序的混排,称之为“振荡结构”(图4b)。将两种正极充电至4.5 V时,主体结构中大约93%的Li+被脱出,LNO的层状结构劣化为尖晶石结构(图4c),而具有“振荡结构”的NTA即使在4.5 V下也保持着原始的结构框架,这可能是因为Li层中的Ni2+在深度脱锂态下起到的支柱作用(图4d)。


5. LNO和NTA充电至4.5 V时的相转变和产气分析。(aLNO和bNTA003)衍射峰在充电至4.5 V过程中的演变;(cLNO和NTA的容量差分曲线;(d原位XRD测试中LNO和NTA晶胞参数ac的变化;(e)LNO和NTA软包电池产气体积变化与储存天数的归一化曲线


研究者们通过原位XRD对LNO和NTA充电过程中的结构转变进行表征。如图5a所示,LNO和NTA充电至4.16 V前的(003)峰变化几乎相同,从4.16 V开始的结构演变出现明显区别。LNO的H2-H3转变近乎是突变,而NTA的H2-H3转变是连续的,且转变峰位向高电压偏移,这一结果证明“振荡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稳定性。图5b对上述结果转变过程进行了量化,可以看出NTA的H2-H3转变更为连续,这一过程中的晶格失配程度较LNO更低,从而减少颗粒内部的应变积累。容量差分曲线(图5c)证实了NTA的H2-H3转变得到延迟,且在4.3 V时仍残留一定的H2相。

5d通过两相模型计算了充电过程中晶胞参数的变化,在H2-H3转变过程中,LNO的晶格失配程度接近0.8 Å,而NTA的晶格失配程度仅为0.2 Å,这一结果再次证明“振荡结构”对提高结构稳定性的作用。通过组装软包电池充至4.3 V后在60°C静置测试体积变化,一段时间后的NTA体积变化仅为LNO的一半,证明了NTA在4.3 V状态下出色的结构稳定性。



6. (a)NTA分别在两种电解液中充电后的DSC曲线;(b)LNONTA以石墨为负EF31D为电解液的软包全电池的长循环性能;(cNTA分别在两种电解液中形成的CEI的ToF-SIMS分析NTA分别在不同电解液中循环1、500、1000圈时的d)EIS曲线和e)倍率性能


NTA的自身的结构稳定性相对于LNO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但长循环性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界面有害副反应加剧了长循环过程的容量衰减。为了抑制有害界面副反应,研究者们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引入了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记为EF31D,氟化电解液通过在正极表面形成LiF层提高界面稳定性。DSC结果表明使用EF31D的NTA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图6a)。

软包全电池测试结果表明,使用EF31D的NTA在1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7.8%,显著高于未添加FEC和LiDFOB的68.9%(图6b)。两种电解液中的NTA都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微裂纹,所以长循环性能的提升与可能与氟化物包覆层有关。ToF-SIMS分析表明,使用EF31D的NTA颗粒表面存在富LiF层。此外,LiPF6的分解也得到了有效抑制(图6c)。EIS测试结果也表明,使用EF31D的NTA循环时界面阻抗的增加得到明显抑制(图6d),倍率性能的提升证明了这一点(图6e)。


05


成果启示


该研究采用分段掺杂策略,在共沉淀合成引入Ti异质元素,在随后的混锂煅烧过程中引入Al异质元素,制备了新型无钴高镍正极材料。该材料的一次颗粒数密度高且相互紧密排列,振实密度高。原子排布上具有“振荡结构”,有效降低深度脱锂时的晶格失配。结合氟化电解液的软包全能电池在3500次循环后仍有72.0%的初始容量,这是无钴高镍正极从未报道过的优异性能。综上所述,该研究为无钴高镍正极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指引。


06


参考文献


Geon-Tae Park, Su-Bin Kim, Been Namkoong, Nam-Yung Park, Hun Kim, Chong S. Yoon*, Yang-Kook Sun*. A new ternary co-free layered cathode, Li[Ni1-x-yTixAly]O2, for high-energy lithium-ion batteries. Mater. Today, 2023. DOI: 10.1016/j.mattod.2023.11.006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3.11.006


研选资讯底部二维码banner
讨论 0条
相关问题
电化学表征技术:拉曼光谱(Raman)原理及应用
电化学表征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电化学测试技术: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CV)
邀请函丨新威诚邀您相聚深圳CIBF2025
这条信息对您有帮助吗?
研选资讯有帮助 研选资讯没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