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贺艳兵&柳明EES:一文厘清固态电池高负载正极的离子输运机制

新威研选
2023.12.21 18:08:02

作者:煎蛋  审核:1

声明: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留言区指正


01


 导读


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电解液匹配锂(Li)金属负极和高电压正极的固态锂金属电池(SSLMB),具有固有的高能量密度,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与其他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相比,聚偏二氟乙烯(PVDF)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具有优异的柔韧性、机械性能、电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 SSLMB 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一般认为,Li+通过[Li(DMF)x]+和PVDF链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传输。多年来,通过无机填料改性、有机聚合物接枝、液体添加剂和电极/电解质界面设计,PVDF基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机械强度和电化学稳定性窗口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一方面,厚密正极中的离子传输机制尚不明确,这限制了对高负载正极的合理设计。另一方面,固态电解质与活性材料之间较小的接触面积和大量的孔隙限制了Li+的高效传输。这导致基于PVDF的SSLMB仍难以匹配高负载正极,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02


 成果背景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贺艳兵、柳明课题组在Energy Environ. Sci.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chieving a High Loading of cathode in PVDF-based Solid-State Battery”的文章。该工作揭示了在PVDF聚合物电解质中[Li(DMF)x]+会自发扩散到正极中,但其扩散深度有限,只能在低负载正极中建立连续的Li+传输网络。将碳包覆的Li1.4Al0.4Ti1.6(PO4)3纳米线(C@LATP NW)作为正极填料,其不仅能传导Li+,而且对[Li(DMF)x]+络合物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促进[Li(DMF)x]+在厚密正极中均匀扩散,构建高效的Li+传输网络,实现厚密正极活性材料的充分反应。C@LATP NW上的碳层极大地抑制了DMF和LiFSI的副分解反应,提高了导电网络和正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含有3 wt% C@LATP NW的正极能使固态电池在高达15 mg cm-2的负载下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这为固态电池正极的实用化设计开辟了道路。



03


 核心内容解读


实验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由PVDF和25 wt% Li6.4La3Zr1.4Ta0.6O12(LLZTO)陶瓷颗粒组成的PVDF基SPE,并组装NCM811/Li SSLMB。在NCM811/PVDF-LLZTO/Li固态电池静置12 h后,对负载15 mg cm-2的NCM811正极(P-NCM)的不同截面深度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以确定[Li(DMF)x]+的扩散情况。观察发现,在正极靠近PVDF-LLZTO电解质侧的0-20 µm深度范围,DMF在1650.31 cm-2处的C=O峰信号非常明显,而在靠近集流体的30-60 µm深度,C=O峰信号慢慢消失(图 1a)。此外,在658 cm-2处没有与游离 DMF 相对应的N-C=O峰,只有672.08 cm-2处存在溶剂化的[Li(DMF)x]+,表明所有 DMF分子都与Li+结合在一起。这表明,在基于PVDF的SSLMB进行电化学循环之前,PVDF-LLZTO电解质中的[Li(DMF)x]+会自发扩散到P-NCM正极内部,但深度有限。横截面能量色散光谱(EDS)图可以进一步验证[Li(DMF)x]+的扩散深度有限。因此,[Li(DMF)x]+可以在20 µm深度内自发扩散到P-NCM正极中,并充当Li+的传输介质。

   


图1. Li+在PVDF基固态电池,高负载(15 mg cm-2)p-NCM正极中的传输机制。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DMF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为6.96 eV,高于[Li(DMF)x]+(-10.01 eV,图 1f)。因此,[Li(DMF)x]+脱溶剂化后剩余的游离DMF分子容易被氧化,从而破坏了Li+的传输和正极结构的稳定性。为了改善锂的扩散过程,必须在正极内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的锂传输网络。LATP具有较高的锂传导性、与正极的良好相容性以及对DMF的强吸附性,可能会促进DMF在正极中的均匀分布,碳涂层可以进一步实现电子传导。因此,实验将碳包覆LATP纳米线(C@LATP NW)作为填料引入厚P-NCM正极(PCL-NCM)(图 2a,b)。PCL-NCM的扫描电镜图像和能量色散光谱(EDS)图显示,C@LATP NW均匀地分散在PCL-NCM正极中(图 2h),可以连接 NCM811 粒子,实现高效的离子和电子传输(图 2i)。  


2. C@LATP NW填料和PCL-NCM正极的物理特性。


对于加入C@LATP NW PCL-NCM的正极,可以清晰地发现DMF的 C=O 峰从1650.31 cm-1移动到1663.27 cm-1,表明C@LATP NW与DMF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红外光谱(AFM-nano-lR)检测了含有3 wt% C@LATP NW的PCL-NCM正极中DMF的分布(图3a,b)。在 C@LATP NW上,C=O基团的强度更强,这表明由于C@LATP NW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大部分DMF被锚定在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C@LATP NW表面。为了确定DMF在PCL NCM正极中的扩散深度,对其不同截面位置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C@LATP NW对DMF的强吸附改变了DMF在PCL-NCM中的分布,为DMF在正极中的均匀扩散提供了动力,从而构建了一个连续高效的Li+传输网络。


3. PCL-NCM正极中的Li+迁移机制。


恒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测试表明,由于加入了C@LATP NW,PCL-NCM的极化电压明显低于P-NCMC (图3d)。此外,PCL-NCM的Li+扩散系数也比P-NCM大得多,这表明C@LATP NW成功构建了锂离子输运网络,使得锂离子在复合正极中快速扩散。循环伏安实验(CV) (图3e, f)也表明PCL-NCM比P-NCM具有更低的电压极化和更高的扩散系数(2.22×10-14 cm2 s-1和6.84×10-15 cm2 s-1)。因此C@LATP NW促进了锂离子在复合正极中的快速扩散,减小了极化,增强了锂离子输运动力学。


4. 所组装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PCL-NCM/PVDF-LLZTO/Li电池在0.1 C、0.3 C、0.5 C、1 C、3 C和5 C下分别发挥出198.1、186.2、178.8、167.2、139.6和122.8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图4a)。5C时的放电比容量远高于PL-NCM/PVDF-LLZTO/Li电池(93.76 mAh g-1)和P-NCM/PVDF-LLZTO/Li电池(58.02 mAh g-1)。此外,PCL-NCM/PVDF-LLZTO/Li电池在3 C下循环1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0.5%(图4b)。而PL-NCM/PVDF-LLZTO/Li电池的放电容量在400次循环后衰减迅速,1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仅为5.6%,而P-NCM/PVDF-LLZTO/Li电池经过200次循环后几乎没有容量。即使正极负载增加到15mg cm-2(图4d), PCL-NCM/PVDF-LLZTO/Li电池也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1 C下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85%。


5. PCL-NCM和P-NCM正极的结构和表面成分表征。


通过原位XRD研究了PCL-NCM和P-NCM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图5a, b)。结果表明,P-NCM正极的(003)和(101)峰强度和角度在从H1到M的相变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大的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相坍塌和开裂。很明显,由于P-NCM正极极化大,其从H2到H3的相变过程不完全。在第二次充电循环中,P-NCM很难从H2相转变为H3相,两次循环后发生不可逆相变,不利于NCM811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PCL-NCM正极发生了充分且温和的H1-M-H2-H3相变,没有明显的不可逆相变。因此,C@LATP NW构建的高效锂离子传输网络显著改善了PCL-NCM正极的动力学,促进了NCM811的彻底相变,这不仅有利于活性物质在厚PCL-NCM正极中的充分利用,而且有利于正极材料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04


 总结与展望


综上,该工作发现由DMFLi+形成的[Li(DMF)x]+溶剂化结构会自发扩散到正极中并输运Li+。然而,[Li(DMF)x]+在正极中的扩散深度有限且不稳定,因此无法在高负载厚密正极中建立稳定的Li+传输网络。研究人员利用C@LATP NW填料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效Li+传输网络的复合正极。正极中均匀分布的 C@LATP NW对DMF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大大促进了DMF在正极中的均匀扩散和稳定性。复合正极中的C@LATP NW显著提高了充放电反应过程中的正极材料利用率和的结构稳定性。使用C@LATP NW的固态 PCL-NCM811 /PVDF-LLZTO/Li电池在3 C下可稳定运行1200次,高负载NCM811(15 mg cm-2)固态电池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该研究揭示了基于PVDF的SSLMB 正极中的Li+传输机制,并构建了一个可充分利用厚密正极中活性材料的高效Li+传输网络,为制造高能量密度 SSLMB奠定了基础


05


原文信息


Y. Liu, X. An, K. Yang, J. Ma, J. Mi, D. Zhang, X. Cheng, Y. Li, Y. Ma, M. Liu, F. Kang and Y. He, Energy Environ. Sci., 2023

https://doi.org/10.1039/D3EE03108J


研选资讯底部二维码banner
讨论 0条
相关问题
电化学表征技术:拉曼光谱(Raman)原理及应用
电化学表征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电化学测试技术: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CV)
邀请函丨新威诚邀您相聚深圳CIBF2025
这条信息对您有帮助吗?
研选资讯有帮助 研选资讯没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