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Thor,Dysonian
01
导读
氧还原反应(ORR)作为关键的电极反应,在许多清洁能源转化装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其涉及多步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步骤,ORR动力学十分缓慢,需要使用高性能的电催化剂如Pt基金属来驱动反应。目前,为了减少、甚至取代Pt基催化剂的使用,人们已经提出了一系列价格低廉的ORR电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活性与机制进行研究。
杂原子掺杂碳基材料被广泛认为是一类具有高ORR电催化活性的催化剂之一。其中,N掺杂碳是一类经典的ORR催化剂,研究也最为广泛。然而,关于N掺杂增强碳材料催化活性的机制仍然存在争议。一般认为,这类材料的ORR活性来自于杂原子掺杂,而非碳本身。
02
成果背景
鉴于此,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模型,通过结合采用单个体电化学测量技术,比较了原始MWCNTs与氨基功能化MWCNTs的电催化ORR行为,以探究N掺杂对ORR活性的贡献。结果表明,电活性表面含氧官能团在催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N含量对ORR活性影响不大。相关工作以《Does Nitrogen Doping Enhance the Electrocatalysis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by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ACS Catalysis》上。
03
关键创新
作者通过结合单个体电化学与整体电化学分析,证实了MWCNTs中表面含氧官能团是决定其ORR活性的关键因素,而N掺杂对ORR活性的影响不大。
04
核心数据解读
图1 (A)在N2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下的CV曲线;(B)扫速与对应的还原峰值电流的关系。@ACS
采用CV法来探究MWCNTs或MWCNTs-NH2修饰的玻碳电极(GCE)在N2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下的电化学行为。如图1A所示,可以观察到,相对于裸GCE(黑线),MWCNTs(红线)或MWCNTs-NH2(蓝线)修饰的GCE在-0.38 V附近显示出一个还原峰,这与碳纳米管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如醌)被还原有关。同时,该还原峰峰值电流与扫速呈线性关系,属于表面控制;与MWCNTs-NH2修饰的GCE相比,MWCNTs修饰的GCE显示出明显更大的峰值电流,这表明MWCNTs表面上含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
图2 在N2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下,在-0.4 V下,(A)MWCNTs与(B)MWCNTs-NH2体系的计时安培曲线;(C)MWCNTs或MWCNTs-NH2在碳微丝电极上碰撞产生的阶跃电流与应用电位的关系。@ACS
进一步采用碳微丝电极单个体电化学方法来研究MWCNTs和MWCNTs-NH2的电还原动力学。在N2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中加入0.001 g L-1的MWCNTs或MWCNTs-NH2时,进行安培计时扫描。如图2A所示,在-0.4 V下,曲线反映了MWCNT粒子在电极表面的随机撞击、停留,平均停留时间为0.024±0.005 s。类似的结果也存在于MWCNTs-NH2体系,如图2B所示,平均停留时间为0.020±0.005 s。而在溶液中没有碳纳米管的情况下,计时电流没有显示出粒子撞击信号。
根据粒子在碳微丝电极上碰撞产生的阶跃电流与应用电位进行作图。如图2C所示,在两种类型的CNTs上都观察到两个电流平台:第一个是在-0.4~-0.6 V内,第二个是在大于-0.9 V的电位范围内。这与CNT表面的醌类官能团(Q)的还原有关,即逐渐还原为Q-、Q2-有关。总之,这说明了相较于MWCNTs-NH2,MWCNTs表面含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
图3 在O2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下测得CV曲线。@ACS
接下来研究两种CNTs的ORR行为。如图3所示,在O2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下,无论是裸GCE还是CNTs修饰的GCE,CV曲线均显示出两个还原峰,这一结果揭示了O2在电极表面发生二电子还原、产生HO2-。同时,与裸GCE相比,两种CNTs修饰的GCE的CV曲线均显示出更高的峰电流,其中MWCNTs修饰的GCE在两个还原峰的电流都最大。同时,与MWCNTs-NH2修饰的GCE相比,MWCNTs修饰的GCE显示出更高的半波电位(E1/2),表明其ORR活性得到增强。
图4 在O2饱和的0.1 M KOH溶液下,在(A) -0.4 V与(B) -1.0 V下,MWCNTs(橙线)与MWCNTs-NH2(绿线)体系的计时安培曲线。@ACS
进一步通过单个体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两种CNTs在含饱和O2的KOH溶液下的电还原动力学。如图4A所示,在-0.4 V下,单个MWCNT或MWCNT-NH2随机撞击电极表面,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083±0.016和0.043±0.015 s。同时,MWCNT粒子的平均撞击电流高于MWCNT-NH2粒子。类似的结果也在电位为-1.0 V下的计时安培曲线可以观察到,如图4B所示。
图5 单个MWCNT(黑点)或MWCNT-NH2(红点)催化ORR的平均撞击电流与电位的相关性。@ACS
随后记录了在0.1 V到-1.0 V的不同电位下的平均撞击电流,并在图5对每个CNT的平均法拉第电流与外加电位进行作图,可以看到两个平台:其中,单个MWCNT在两个平台的平均电流分别为3.7和8.6 nA,而单个MWCNT-NH2的平均电流较低,分别为2.7和7.2 nA。两个平台与ORR的CV曲线特征有关,分别对应两步还原:
通过对含氧条件下的整体还原信号以及单个体还原信号的分析,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中添加N含量对ORR活性的促进作用不大,而是表面含氧官能团起主要作用。
05
成果启示
总之,本文为了解决Zn负极的关键界面问题,通过同步液相沉积在Zn表面构建了具有独特三维框架结构和亲核羰基的均匀ZCO层。基于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相结合,亲核含羰基的ZCO层对负极具有明显的贡献,包括增强离子转移动力学、减缓副反应和促进Zn均匀沉积。该工作可以为设计其他SEI以实现可逆Zn金属电极提供了有价值的设计思路。
06
参考文献
Lu Y., Li X., Kumar A., Compton R. Does Nitrogen Doping Enhance the Electrocatalysis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by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CS Catalysis, 202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2c02465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戳这里查看成果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