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Energy.:深入了解高压正极氧氧化还原不稳定性的根源

新威研选
2022.06.20 14:41:57

编审:Thor,Dysonian


图片1.png

01

导读

高容量且可在高电压下工作的正极是实现高能电池的关键理论上说,基于过渡金属 (TM) 氧化物正极的容量取决于可逆的量,而电压则由氧化还原反应控制。因此,含有锂过量化合物和高电压氧氧化还原(OR正极的开发是主要趋势。然而,OR会引发有害的结构效应,如氧气释放、表面反应和相变,导致严重的电压滞后、电压衰减和差容量稳定性等,尽管已有广泛的机理研究和材料优化,但OR不稳定性的基本来源仍有争论,实现高压OR仍然有巨大挑战


02

成果简介

近日,Nat. Ener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Origin and regulation of oxygen redox instability in high-voltage battery cathodes”的文章。作者研究四种具有不同畴界LiNi0.6Co0.2Mn0.2O2正极商业单晶无畴界正极(BF-NCM)、实验室合成的具有更多内部畴界的单晶正极 (N-NCM)、具有更多内部畴界的商业单晶正极(C-NCM)和商业化带表面涂层的富含畴界的多晶正极(BR-NCM)其他三种具有更多畴界NCM正极相比,无畴界的正极材料(BF-NCM)在高电压100 次以上的循环中显示出增强的可逆晶格OR且抑制了氧气的释放。


03

关键要点

畴界的正极材料表现出更好的高电压长循环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


04

核心内容解读

图片2.png

1 原始正极的结构表征。abBF-NCM 颗粒HAADF-STEM( a ) 和相应的元素映射 ( b )cBF-NCM颗粒的高分辨率HAADF-STEM图。da4D-STEM纳米束衍射图。e-h , BF-NCM (e , f)C-NCM ( g ) N-NCM ( h ) 的晶体取向图。© Springer Nature

要点:

1. BF-NCM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图1a)和相应的元素映射(图1b)表明Ni,Co,Mn和O的均匀分布。此外,高分辨HAADF-STEM 图(图1c)和四维(4D)-STEM 纳米束衍射图(图1d)显示BF-NCM颗粒是单晶,内部不存在畴界。


2. 如晶体取向图(图1e,f)所示,贯穿整个颗粒,BF-NCM颗粒显示出非常低程度(<0.5°)的取向错误和应变变化(<0.02 %),证实BF-NCM不含畴界。相比之下,图1g中的C-NCM颗粒在两个亚晶畴之间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取向错误(~10°),而图1h中的N-NCM颗粒包含高密度的附加子晶畴。


图片3.png

2正极的电化学性能。a , b , 在充电截止电压为4.7 V 充电倍率为C/3时,具有不同畴界 NCM 正极的循环性能 ( a ) 和放电平均电压 ( b )。。c – fBF-NCM ( c )N-NCM ( d )C-NCM ( e ) BR-NCM ( f ) 的相应电压曲线 © Springer Nature

要点:

1. 这些NCM正极被充电至4.7 V的非常高的截止电压,对应于约 80% 的充电状态 (SOC),其中 100% SOC 定义为脱出所有锂以达到 274 mAh g-1OR活性对于确定层状正极材料的高压性能至关重要。


2. 如图2a所示,没有畴界BF-NCM正极在这四种正极中表现出最好的循环稳定性。它在C/3实现 242.1 mAh g-1充电和 220.8 mAh g-1放电的高初始比容量(91%的初始库仑效率)。1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 97%。相比之下,具有更多 畴界 N-NCM C-NCM 正极都表现出持续的容量衰减,在 1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 60% 83%。这些结果表明,消除 DB 对于提高 NCM 正极在高电压运作期间的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


3. 电压稳定性的比较表明,BF-NCM在剧烈循环期间显著减轻了电压滞后和电压衰减(图2bc),表明 OR 期间的结构转变要少得多。相比之下,N-NCMC-NCM BR-NCM 正极均表现出严重的电压衰减(图2d-f)。


图片4.png

3 循环期间的同步辐射mRIXSa - cBF-NCM正极在初始 ( a )、第一 4.8 V-充电状态 ( b ) 和不同充电/放电状态 ( c ) O K-edge mRIXS 图。dC-NCM正极在不同充放电状态下的O K-edge mRIXS图。e , f , BF-NCM ( e ) C-NCM 正极 ( f )530.6 531.8 eV 的特征能量范围内的综合 RIXS 强度。ef中的插图显示了不同循环的充电状态的比较 © Springer Nature

要点:

1. 为了直接表征 NCM 正极高压充电期间的氧活性研究者采用同步辐射非弹性X射线散射 (mRIXS) 技术,探测深度为100-200 nm该技术可以将固有的氧化氧信号与在 O K吸收光谱中纠缠在一起的强的过渡金属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识别锂过量和常规以及缺钠层状正极OR活性


2. 3a-c显示了 BF-NCM 电极在不同充电/放电状态下的O K-edge mRIXS。从图3a可以看出,在大约 525 eV 发射能量处垂直延伸的宽特征对应于TM-O TM 3d(低于 535 eV 激发能量)和 TM 4s 4p(高于 535 eV 激发能量)的杂化。充电至 4.8 V 后,由于高度氧化状态下的 TM-O杂化增加,这种杂化特征仍然很强并进一步扩大。更重要的是,晶格氧化氧的特征出现在约 531 eV 激发和 523.7 eV 发射能量(图3b,红色箭头),具有增强的低能量损失特征,接近相同激发能量周围的弹性线。当电极放电至 2.7 V 时,这些特征消失,表明 BF-NCM 正极中的可逆 OR并且晶格氧化氧的强信号得到了很好的维持,甚至在100 次循环后得到了增强(图3c)。


3. 为了直接比较,标准 C-NCM 正极的 O K -edge mRIXS(图3d)显示了在充电至 4.8 V 时晶格氧化氧的特征,然后在放电至 2.7 V 时消失,表明OR 行为与初始循环期间的 BF-NCM 正极相似。然而,在 50 次循环后,氧化氧信号的强度在重复充电/放电过程后显著降低,表明 OR 反应的快速衰减。


图片5.png

4 正极的原位HEXRD表征abBF-NCM ( a ) BR-NCM 正极 ( b ) C/10 (λ = 0.1173 Å) 3.0–4.7 V 内充放电期间的原位 HEXRDc , d , BF-NCM ( c ) BR-NCM 正极 ( d ) 4.3-4.7 V 电压范围内的放大 HEXRDcd之间的框表示4.7 V充电状态的 BF-NCM BR-NCM XRD峰位移。e - g ,在加热过程中充电 BR-NCM ( e )BF-NCM ( f ) C-NCM 正极 ( g )的原位HEXRD和析氧等值线图。h,充电的BF-NCMBR-NCM正极在从40°C加热到210°C然后冷却回40°C期间的原位HEXRDλ = 0.1173 Å)。abe - h等值线图中的颜色代表强度,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高和低。图4e-g中的水平虚线表示相变和氧气释放的临界温度。图4h中的水平虚线表示 210°C XRD 结果。图4h中的垂直虚线表示整个加热/冷却过程中的峰值偏移 © Springer Nature

要点:

1. 原位HEXRD 用于进一步研究 NCM 正极在充电/放电过程中的相变。BR-NCM 相比,BF-NCM 表现出抑制的结构转变,特别是在高压区域(图4ab)。


2. 如图4c,d,即使充电至 4.7 VBF-NCM 的层状结构仍然保持良好,而在 BR-NCM 的高 SoC 处出现显著的峰移/展宽和不对称峰特征,表明由于不可逆晶格 OR 导致的结构异质性。


3. 4e-g显示充电 BR-NCMBF-NCM C-NCM 正极在加热过程中都表现出充电的层状正极的典型相变:从层状结构 ( R-3m ) 到尖晶石结构 ( Fd3m ) 到岩盐 ( Fm-3m ) . 充电 BR-NCMC-NCM BF-NCM 正极的最大氧气释放临界温度分别为 292361 412 °C这些结果表明,DBBF-NCM 正极在加热期间表现出最佳的氧稳定性


图片6.png

5边界结构与 OR 之间的相关性。a , b , 具有 DB-rich ( a ) DB-free ( b ) 结构的层状正极的OR活性示意图。c - e , 具有倾斜边界结构的完全锂化的 Li3MnCoNiO6 ( c ) 和部分锂化的 Li0.375NiCoMnO6 ( d ) 的模拟原子结构和相应的氧空位形成能和沿b晶格矢量的氧位点的净电荷 ( e )f - h , 完全锂化Li3MnCoNiO6 ( f ) 和部分锂化的 Li0.357NiCoMnO6 的模拟原子结构图( g ) 具有孪晶边界结构和相应的氧空位形成能和沿b晶格矢量的氧位点的净电荷 ( h ) © Springer Nature

要点:

1.5ab示意性地说明了具有不同畴界结构的层状正极的OR 行为。在高 SoC 下激活氧氧化后,高密度畴界的存在可以促进氧离子/空位的形成和迁移,从而促进不可逆的氧损失。


2. 这一假设得到了倾斜边界结构模型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支持。


05

成果启示

该工作在长循环期间观察到无畴界层状正极中稳定甚至增强的OR,这支持了畴界在调节 OR 行为中的关键作用。这可以在抑制氧释放的同时选择性地增强晶格OR,从而在数百次循环中实现高压电池正极的氧活性控制。使得在不牺牲循环寿命、能源效率安全性能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正极的能量密度。


06

参考文献

Liu, X., Xu, GL., Kolluru, V.S.C. et al. Origin and regulation of oxygen redox instability in high-voltage battery cathodes. Nat Energy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2-01036-3


关于成果详情

扫码直达

图片7.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研选资讯底部二维码banner
讨论 0条
相关问题
电化学表征技术:拉曼光谱(Raman)原理及应用
电化学表征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电化学测试技术: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CV)
邀请函丨新威诚邀您相聚深圳CIBF2025
这条信息对您有帮助吗?
研选资讯有帮助 研选资讯没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