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suo Yamada教授EES:电池电极氧-氧化还原过程的动力学

新威研选
2022.06.01 18:12:25

编审:Thor,Dysonian


01

导读

目前锂电池能量密度仅为200-250 Wh kg-1,导致普通电动汽车每次充电续航只有300-400公里,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受到正极材料比容量的限制,传统正极材料(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LiMO2)具有约160 mA h g-1来源于过渡金属价态变化的容量。进一步提高正极容量需要增加额外的氧化还原中心,激活氧-氧化还原可以使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Li1+xM1-xO2)表现出更大的可逆容量(> 200 mA h g-1)。目前,氧-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假设机制被描述为一个平方图,然而,由于材料在反应过程中复杂的结构变化,平方图的实验验证受到了限制。


02

成果背景

近日,权威期刊Energy Environ. Sci. 上发表题为Kinetic square scheme in oxygen-redox battery electrodes”的文章。东京大学Atsuo Yamada教授选取O2型富锂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 (1aO2:锂离子占据MO2层之间的八面体位置,氧离子的堆积顺序为ABCBA)O2型氧化物中MLi+层受到面共享Mn+强烈的库仑排斥作用,不倾向于向Li+层迁移,这抑制了循环过程中的结构退化,因此O2-Li1.12-yNi0.17Mn0.71O2在循环过程中表现出很小电压、容量衰减和大于200 mAh g-1的可逆容量。借助O2-Li1.12-yNi0.17Mn0.71O2结构完整性的优势,本工作通过X射线吸收/发射光谱、磁化率测量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行多角度分析,确定氧化学态(O2-O-O22-O24-)及其态间转换。基于电化学动力学分析,特别是2O2-O22-转化,讨论了实现无极化和节能氧-氧化还原的技术策略。


03

关键创新

1)通过X射线吸收/发射光谱、磁化率测量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行多角度分析,确定氧化学态(O2-O-O22-O24-)及其态间转换。

2)强调了抑制O22-形成和最大化非极化O2-/O-氧化还原偶对开发高效节能氧-氧化还原电池电极的重要性。

3)研究确定涉及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的氧-氧化还原反应机制的平方图,并提出电池电极中额外氧-氧化还原的标准图景。


图片1.png

方案1 -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路径。“非极化”和“极化”分别对应于可逆和不可逆过程。@ RSC


04

核心数据解读

图片2.png

1 O2-Li1.12-yNi0.17Mn0.71O2的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a) O2-Li1.12-yNi0.17Mn0.71O2粉末X射线衍射图和晶体结构。材料在C/20下随上截止电压从2.0 V增加到4.8 V vs. Li/Li+(b)恒流充放电曲线及其(c) dQ/dV曲线。三角形表示可逆氧化还原偶对,箭头表示非极化和极化氧化还原偶对共存。@ RSC

P2-Na0.71[Li0.12Ni0.17Mn0. 71O2]为原料,采用Na+/Li+离子交换法制备了O2-Li1.12-yNi0.17Mn0.71O2。粉末x射线衍射图(1a)显示材料布拉格衍射峰对应六方晶系(空间群:P62mc,典型的O2),说明成功由 P2型钠层状氧化物转化为O2型锂层状氧化物。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证实了过渡金属层的“aba”堆叠。原始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确定了Li0.78Mn0.72Ni0.13O2的化学组成。恒流充放电测量结果表明:O2-Li1.12-yNi0.17Mn0.71O2能够发挥出大约210 mAh g-1的放电容量,这超过M氧化还原容量(193 mAh g-1)80个循环后,电池相较于第二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保留率为98%,并且平均放电电压的衰减很小(<5 mV) (c)。通常传统的O3型氧-氧化还原层状氧化物表现出MLi+层迁移引发的结构衰变。相比之下,O2型氧化物中MLi+层受到面共享Mn+强烈的库仑排斥作用,不倾向于向Li+层迁移,这抑制了循环过程中的结构退化,缓解了容量衰减和充电/放电时电压衰减。


图片3.png

2  O2-Li1.12-yNi0.17Mn0.71O2中的氧化还原对。充放电倍率为C/20下第二次循环中的dQ/dV曲线。(a-d)非原位MnNiK-edge X射线吸收光谱。(e) 531 eV入射光子能量激发的非原位O K-edge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光谱。@RSC

为了确定每个dQ/dV峰的氧化还原中心,进行了非原位x射线吸收/发射光谱测试。图2a-d显示了MnNi在第二周期的K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在2.8 V的氧化还原反应中,MnKXANES光谱发生了可逆的位移(2ad),表明Mn的氧化和还原分别对应ABEFdQ/dV峰。由于Ni KXANES光谱在3.9 V时发生可逆位移(2bc),因此BCCDdQ/dV峰分别对应Ni的氧化和还原。

 充电至4.8 VOK-edge X光吸收光谱显示在531 eV出现新的吸收,共振非弹性光散射在524 eV表现出强烈的信号(2e),两者都是充电氧-氧化还原电极材料的特征。因此dQ/dV4.5 V处的峰对应于氧离子的氧化。即使放电至3.6 V,氧化氧的这些信号也不会完全消失,在放电到3.1 V时消失。考虑到Li2O2CaO2O2分子具有相似的发射峰,充电至4.5 VO2-Li1.12-yNi0.17Mn0.71O2中存在二聚氧化合物O2n- (n = O2)。值得注意的是,充电后弹性峰区域得到了增强(2e),这可能是由于O-O键的振动跃迁引起的拉曼散射。

为了获得上述提到的在氧-氧化还原反应中氧顺序化学态的有力证据,对O2-Li1.12-yNi0.17Mn0.71O2沿CDEF放电过程的磁性能进行了测量研究(3)。分析磁化率在高温下(T > 200 K)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3a)得到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居里常数和维斯温度 C-D区观测值与计算值的微小差异是由于O-的非极化还原为O2- (S = 1/20)。通过对过渡金属的自旋态从4.8 V变化到3.6 V (CD) 以及3.1 V2.0 V (EF)超交换相互作用的调节,可以引起维斯温度的巨大变化(3c)。而居里常数和维斯温度在3.63.1之间几乎没有变化,表明抗磁物种O22- O2-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了包括极化还原的氧-氧化还原反应的平方图。没有证据表明该物质中存在顺磁性O2分子,因此在4.3 V3.3 V时的dQ/dV峰归因于两种还原过程:(i) O-的非极化还原(4.3 V)(ii) O22-的极化还原(3.3V)


图片4.png

3 放电过程中的自旋状态变化。O2-Li1.12-yNi0.17Mn0.71O2在第二次放电过程中的(a)磁化率倒数,(b)居里常数,(c) Weiss温度。dQ/dV图作为电压区域参考。每个放电状态下的居里常数和Weiss温度是三个样品的平均值。误差条代表标准误差。@RSC

为了量化和可视化O-O22-形成的能量竞争,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其中O2-Li14/12-XNi2/12Mn8/12O2的模型结构使用遗传算法获得。图4a给出了未发生O-O二聚反应的假设模型结构中MnNiO的磁矩图。两个过渡金属配位的氧原子为Ou,具有非成键O 2p态,三个过渡金属配位的氧原子为Oc。氧Ou磁矩从0变为-0.64μB,Oc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不变,这与其他氧-氧化还原正极材料一致。这些计算结果与dQ/dV图中氧化还原中心的结果一致,O-/O2-的非极化氧化还原反应仅发生在M氧化还原反应电位以上。


图片5.png

4 O-O二聚反应的计算研究。(a) Li14/12-XNi2/12Mn8/12O2磁矩随组分x的变化。大的彩色圆圈是平均磁矩。三个过渡金属配位的氧记为Oc,两个过渡金属配位的氧记为Ou (b)Ou-Ou二聚体的生成能。@RSC

5b描绘了O2-Li1.12-yNi0.17Mn0.71O2使用图5a所示的平方图在C/20的充放电过程中O-O22-的计算浓度。充电结束时的化学态描述为O2-Li1.12-yNi0.17Mn0.71O1.75(O-) 0.13(O22-)0.06。放电时,O-NiO22-Mn发生顺序还原,其中O22-的还原导致O-O键断裂,重新生成O2-


图片6.png

5 O2-Li1.12-yNi0.17Mn0.71O2中氧-氧化还原反应平方图。(a)极化氧-氧化还原反应的平方图。在4.3 VO2-氧化为不稳定的O-导致过氧化物O22-生成,而在3.3 VO22-还原为不稳定的O24-导致键断裂为O2-(b)基于平方图动力学模型在C/20充放电时,O-O22-浓度随充/放电的时间依赖性。@RSC


05

成果启示

O2-Li1.12-yNi0.17Mn0.71O2中,O22-二聚体的动力学形成是造成电压滞后的原因。即使在M迁移受到限制的O2型层状氧化物中,氧离子被过度氧化的高压条件下O22-形成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条件。多种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i) O2-O-在氧-氧化早期起主导作用,(ii) 2O-O22-在过氧化时起作用。然而,(iii) 2O-O22-需要形成O-O键,导致(iv) O-O22-在充电态共存,然后在4.3 V放电时同时出现非极化的O-O2-还原和3.2 V放电时的极化O22-O24-还原,其中(V) O22-O24-- 3.2 V的还原能力通过延长在4.8 V的充电实现。然而,因为O-O二聚化是O2-氧化为O-后的动力学过程,一部分O-通过可逆的O2-/O-氧化还原反应存留下来,形成非极化放电容量。这些观点强调了抑制O22-形成和最大化非极化O2-/O-氧化还原偶对开发高效节能氧-氧化还原电池电极的重要性。这项工作中确定的涉及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的平方图,包括了迄今为止文献中提出的所有反应模型,并提出了电池电极中额外氧-氧化还原的标准图景。



关于成果详情

扫码直达

图片7.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研选资讯底部二维码banner
讨论 0条
相关问题
电化学表征技术:拉曼光谱(Raman)原理及应用
电化学表征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电化学测试技术: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CV)
邀请函丨新威诚邀您相聚深圳CIBF2025
这条信息对您有帮助吗?
研选资讯有帮助 研选资讯没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