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Thor,Dysonian
01
导读
2015年,随着196个缔约方签署《巴黎协定》,全世界开启了为地球可持续发展护航的旅程。“双碳”成为了未来几十年人类发展的关键词,作为清洁能源排头兵的氢能又成为了促进这一进程的催化剂,当然,说起氢,不能绕过去的是储氢和放氢,目前广泛研究的贵金属储/放氢催化剂带来了一个大难题,就是放氢过程产生的CO2又被排入大气,这必然不利于“双碳”目标的达成。此外,贵金属的“贵”又使其难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首选。众所周知,甲酸是最简单的羧酸,并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储/放氢,如果开发一种能可逆储放氢、便宜、又能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催化系统,是不是很诱人?
你可能觉得这是痴人说梦,先别急,这不,来自德国的科研人员就带来了使美梦成真的新技术。
02
成果背景
2021年,德国学者开发了一种氨基酸辅助的钌催化CO2固定技术(Chem. Sci. 2021,12, 6020–6024)。近日,来自该团队的学者采用钳形锰络合物作为均相催化剂,实现了CO2和甲酸之间的可逆反应;此外,该成果创造性的采用α-氨基酸来促使CO2被牢牢“囚禁”在储放氢循环中。研究表明,在高产率的情况下,该催化剂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并且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可以高效的参与其中的碳捕获过程,最终实现了总转换数为2,000,000的CO2储氢和总转换数为600,000的甲酸脱氢循环。而作为关键“捕获仔”的赖氨酸钾,在10个充放电循环中实现了>80%的析氢效率和>99.9%的CO2保留率,避免了传统的CO2反复重新注入步骤。此外,放大18倍后,产率并没有明显下降。
据悉,这项成果经过Sheri Lense, Rhett Kempe 和 Wan-Hui Wang三位学者的同行评审后,于2022年5月19日以题为“Reversible hydrogena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formic acid using a Mn-pincer complex in the presence of lysine”的论文在线发表在Nature Energy上。目前,该成果的关键方法正在申请国际专利(PCT/EP2022/052967)。
03
关键创新
1. 非贵金属钳形锰络合物实现了CO2和甲酸的可逆储/放氢循环;
2. 赖氨酸盐使CO2封闭在氢储/放循环中,实现了整个循环的碳中和;
3. 反应放大后的效率依旧可观。
04
核心数据解读
1.甲酸的储氢和放氢
图1. (a)催化CO2加氢制甲酸及其在碱存在下脱氢制H2和CO2。(b)碳中和化学储放氢的概念。化学储氢和释放是基于CO2、氨基酸(AA)、H2和FA的相互转化。与CO2循环(虚线箭头)相比,在循环中保留CO2(粗体箭头)是有利的。@ The Authors
要点:
1. 基于FA的H2储存和释放系统也可能受益于生成氢气中的CO含量(通常小于10 ppm),这对于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2. 实际需要的碳中和储氢和释放技术集成了碳捕获(回收释放的CO2)或在理想条件下避免脱氢反应中的CO2释放。
表1 Mn配合物催化CO2转化为甲酸盐 @ The Authors
要点:
1. 使用同一系列的锰催化剂进行CO2加氢制甲酸反应。配合物Mn-1,2,3 表现出最高4 mmol 甲酸盐产物 (80% 产率)。当使用Mn-5,6,7 催化剂时,得到了最高88% 的甲酸盐产率和44,000的TON值。在115 ℃ 的反应条件下得到了高达230,000的TON值。
2. 使用同一系列的锰催化剂和赖氨酸(Lys)催化体系进行甲酸分解制氢反应。当使用Mn-1,2,3配合物为催化剂时,在90 ℃ 下得到了70% 的H2产率。同样地,Mn-6 催化剂给出了当量的H2产率 (>99%) 和29,400的TON值。当使用赖氨酸的钾盐时(LysK),得到了94% 的H2产率和 >99.9% 的CO2 保留率。
3. 锰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图3. Mn-6催化剂在CO2加氢制甲酸(a)和FA脱氢(b)中的重复使用性能。@ The Authors
要点:
1. 催化剂Mn-6可在CO2加氢制甲酸反应中连续使用十次。10次运行后,约80%的初始生产率保持不变,因此甲酸盐生产的总吨数(TTON)达到2050000。
2. Mn-6催化剂和Lys被重复使用十次。实现了理论氢气产率的89%以上,从而使氢气的TTON达到了676700。
4. 赖氨酸和锰催化剂促进碳中和的氢气储/放循环
图4. a, b Lys应用的碳中和储氢和释放的图示,包括从空气中捕获CO2(a)和基于LysK的简化储氢和释放系统,无需重新加入CO2(b)。c、d,H2储存-释放循环中的H2释放与使用Lys捕获CO2相结合;释放H2后,在每个循环中使用纯CO2(20 bar或2 bar)或空气重新加CO2。使用LysM(M=K,Na,Li)进行H2释放,无需重新加CO2(c)。放大H2储存中的H2释放——在不重新加CO2的情况下,使用5.0 mmol、20.0 mmol和90.0 mmol LysK进行释放循环(d) @ The Authors
要点:
-
将CO2加氢合成甲酸盐应用Lys和Mn-6络合物进行脱氢。由于H2释放步骤中的CO2损失,在每个氢化步骤中重新加CO2。共进行了十次连续循环,析氢率大于90%。即使是空气中的CO2,在十个连续循环中获得了超过72%的H2收率。
-
使用LysM代替Lys,可以达到析氢效率≥80%(赖氨酸),≥60%(赖氨酸钠)和≥在10个充放电循环中,分别为46%(LysLi)。应用LysK的析氢过程放大至90.0 mmol,在至少十个充放电循环中效率没有明显下降。
5. 机理研究
图5. a, b 在Young–NMR管中进行的原位31P NMR研究(f1:化学位移以ppm为单位);(a)提出了Mn-pn5pirp络合物(b)催化可逆CO2加氢的催化循环 @ The Authors
要点:
1. 可能的催化循环路径:首先锰催化剂在碱的存在下通过对配体中N-H的去质子化和三嗪基团的去芳香化进行活化得到了16电子的活性中间体I-1。随后氢气异裂得到Mn-H中间体I-2,CO2中C=O基团插入Mn-H得到Mn-OOCH 中间体I-3,随着甲酸分子的释放,16电子的活性中间体 I-1 可再次生成。最后,其逆反应路径相应地使甲酸分子能够分解为 H2 和 CO2。
05
成果启示
1. 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氢气储存和释放方法,将CO2可逆氢化转化为FA和碳捕获过程结合起来。
2. 在催化体系中,使用α-氨基酸Lys和特定的锰络合物作为碳吸收剂和催化剂。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催化CO2可逆加氢制FA,产率高。利用赖氨酸钾,我们实现了氢的高释放效率,并将CO2保留在循环内。
3. 目前的方法是采用均相非贵金属基催化剂的CO2 转化和FA脱氢的最有效组合之一。研究结果激发了对实际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并为利用无害AAs和良性催化剂建立碳中和化学储氢和释放装置开辟了道路。
06
参考文献
Duo Wei, Rui Sang, Peter Sponholz, Henrik Junge & Matthias Beller. Reversible hydrogena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formic acid using a Mn-pincer complex in the presence of lysine. Nat Energy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2-01019-4
关于成果详情
扫码直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