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Thor
从消费电子产品到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Li资源储量有限及分布不均的劣势,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大规模使用。钙元素在地壳中的储量较为丰富,并且Ca2+在理论上可以比单价离子载体的嵌层容量高一倍。除此之外,Ca2+具有较小的电荷/半径比和较低的氧化还原电势(-2.87 V vs.标准氢电极),有利于提高离子迁移率及实现较高的工作电压。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电解质体系和电极材料,钙离子电池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室温性能差、循环寿命和容量有限等。
近期,Angew上发表的一篇题为“Concentrated Electrolyte for High-Performance Ca-Ion Battery Based on Organic Anode and Graphite Cathode”的文章。该文章采用石墨正极和有机负极,结合高浓度电解质,使得钙基双离子电池展示出~75.4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循环350次以上的容量保持率为84.7%,是目前钙离子电池实现的最佳性能。
1、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浓度电解质用于钙离子电池中,即3.5 m Ca(FSI)2完全溶解于碳酸盐溶剂中,显著增强了氧化稳定性;
2、利用此高浓度电解质并且采用石墨正极和PTCDA有机负极,由此组装的钙基双离子电池展示出75.4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循环350次以上的容量保持率为84.7%。
图1 Ca(FSI)2电解液的电化学测试。a) 0.5 mL 2:2:3: 3 (v/v/v/v) EC/PC/DMC/EMC混合溶剂,0.8 g Ca(FSI)2和3.5 m Ca(FSI)2电解质溶液的数码照片;b)不同浓度的Ca(FSI)2电解质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c)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均为不锈钢时,线性扫描伏安法的结果比较;d-f)分别在0.9 m、1.8 m和3.5 m Ca(FSI)2下,AC//石墨电池的典型充放电结果比较。@ 2022 Wiley
与Ca(PF6)2或Ca(BF4)2基电解质相比,具有较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的FSI-和TFSI-基电解质盐使它们具有更高的溶解度。在溶剂的选择上,作者发现碳酸乙酯(EC)、碳酸丙烯(PC)等环状碳酸酯能够改善Ca(FSI)2的溶解度,而碳酸乙酯-甲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等链状碳酸酯溶剂有利于降低电解质粘度,提高离子电导率。最终,作者成功地开发了一种3.5 m高浓度电解质体系,如图1a所示,即将Ca(FSI)2完全溶解在2:2:3:3 (v/v/v/v) EC/PC/DMC/EMC混合有机溶剂中。如图1b所示,3.5 m Ca(FSI)2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仍然保持在0.3 mS cm-1,保证了离子的快速传输。此外,与0.9 m和1.8 m Ca(FSI)2相比,这种3.5 m的高浓度电解质的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图1c)。
以活性炭为对电极并使用Ca(FSI)2基电解质组装了AC//石墨电池,来评估石墨正极的FSI-嵌层性能。在0.9 m Ca(FSI)2电解质中,实现了1253.0 mAh g-1的充电容量和10.1 mAh g-1的放电容量,库仑效率仅为0.8%(图1d);而对于1.8 m Ca(FSI)2,放电容量虽然提高到36.3 mAh g-1,库仑效率仍然相当低,仅为2.8%(图1e)。相比之下,3.5 m的高浓度电解质可以实现51.9 mAh g-1的充电容量和43.9 mAh g-1的放电容量,即84.6%的库伦效率(图1f),这主要得益于高浓度电解质中更为稳定的电化学窗口。
图2 AC//石墨电池的电化学测试。a)原位XRD过程中的充放电曲线;b)石墨正极的XRD数据;c)石墨正极的非原位拉曼测试结果;d)长循环性能;e)选择的充放电循环下的电压曲线。 @ 2022 Wiley
为了验证AC//石墨电池中FSI-可逆的嵌入脱出过程,进行了原位X射线衍射测试,充放电测试曲线如图2a所示。如图2b所示,充电后,石墨的26.7°处(002)衍射峰强度减弱,并向两个不同的位置移动。当充电到1.8 V时,一个衍射峰移动到24.0°,随着充电过程的继续,这个衍射峰最终在2.5 V时移动到22.9°,根据布拉格方程,此时对应7.8 Å层间距。放电后衍射峰可恢复到26.7°,表明该高浓电解质具有良好的负离子嵌入脱出可逆性。FSI-的可逆嵌入也被非原位拉曼光谱证实,充电后G峰出现一个拉曼位移值较高肩峰,完全放电后恢复(图2c)。AC//石墨电池在0-2.5 V电压范围内循环400次后,放电容量仍然保留41.4 mAh g-1,证明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较好(图2d)。选择了循环周期在第100、200、300、400圈的电压曲线,曲线高度重合,证明了该电池具有循环稳定性好及电化学极化较小的优势(图2e)。
图3 PTCDA作为Ca-DIB负极的表征。a)原位FT-IR装置的电池配置;b)原位测试时PTCDA//石墨电池的充放电曲线;c) PTCDA负极的原位FT-IR;d-f)分别在3.5 m Ca(FSI)2中充电前后,PTCDA的Ca 2p、C 1s和O 1s的高分辨率XPS;g) PTCDA与Ca2+的反应机理。 @ 2022 Wiley
证明了FSI-在石墨中的可逆的嵌入脱出过程之后,又探索了PTCDA负极用于Ca2+存储的反应可逆性。首先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了在3.5 m Ca(FSI)2电解质下PTCDA充放电过程中官能团的演化。图3a显示了原位FT-IR装置的电池结构,原位测试时PTCDA//石墨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如图3b所示。原位FT-IR图谱如图3c所示,1700 cm-1处的C=O官能团强度减弱,而1306 cm-1处的C-O官能团出现,表明C=O被还原转化为C-O。放电时,C-O和C=O官能团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证实了PTCDA在Ca2+嵌入和脱嵌过程中的可逆电化学反应。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一步验证Ca2+与PTCDA的电化学反应。如图3d所示,充电时可以检测到Ca2+的峰,证明了Ca2+嵌入到PTCDA结构中。同时,充电状态下,PTCDA的C=O峰变弱,而C-O峰出现,表明Ca2+嵌层后C=O官能团向C-O转化(图3e)。图3f中的O 1s高分辨率XPS也验证了这一点。根据以上分析,PTCDA与Ca2+的反应机理如图3g所示:充电时,Ca2+嵌入PTCDA结构中,形成O-Ca-O键,伴随着C=O转化为C-O键;在放电时,随着Ca2+脱出,C-O键可恢复为C=O键。
图4 PTCDA//石墨Ca-DIB全电池的性能。a) 由石墨正极、PTCDA负极构成的Ca-DIB的结构和工作机理;b) PTCDA//石墨Ca-DIB的典型充放电曲线;c)倍率性能测试;d) 100 mA g-1下的循环稳定性;e)选择的第50次、150次、250次和350次循环的充放电曲线。@ 2022 Wiley
采用石墨正极和有机PTCDA负极,结合3.5 m Ca(FSI)2高浓度电解质,组装了钙基双离子电池,电池装置和工作机制如图4a所示。在充电过程中,FSI-扩散到正极并形成石墨嵌层化合物,同时Ca2+迁移到负极并与PTCDA分子反应;放电时,Ca2+和FSI-同时回到电解液中。该电池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展示出75.4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图4b)。其倍率性能也比较优异,在电流密度为100、200和300 mA g-1时,比容量分别为76.1、57.8和38.5 mAh g-1; 当电流恢复到100 mA g-1时,比容量依然可达76.8 mAh g-1(图4c)。此外,在超过350次循环后,PTCDA//石墨全电池仍然显示63.9 mAh g-1的放电容量,容量保持率为84.7%(图4d)。图4e为循环性能测试中选取的循环电压曲线,电压平台几乎重叠,说明电池反应可逆性较高。
为了实现更高电化学性能的钙离子电池,本文利用高浓度电解质、石墨正极和PTCDA有机负极的新体系来组装钙离子电池。而高浓度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离子嵌入脱出可逆性及更为稳定的电化学窗口,有利于为进一步提高钙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及循环性能,为钙离子电池的性能提高提供了新思路。
扫码直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