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Thor
锂离子电池(LIB)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EV),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动汽车的兴起大大增加了锂离子电池的年产量,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锂储量的担忧。而钠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成本效益高,由于SIB的能量密度低于LIB,SIB的主要潜在应用之一是电网储能。因此,要求SIBs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运行,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极端天气。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电极容量上,目的是减少LIBs和SIBs之间的能量密度差距。迄今为止,SIBs的宽温运行仍鲜有报道。
近日,Angew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odium-ion Battery with a Wide Operation-Temperature Rangefrom −70 to 100 °C”的文章,提出了一种宽温SIB,包括碳包覆的Na4Fe3(PO4)2P2O7(NFPP@C)正极、铋(Bi)负极和二甘醇二甲醚基电解质。证明了Bi负极可以直接通过合金化反应存储溶剂化的Na+,而无需脱溶剂过程。此外,NFPP@C正极在低温下表现出较高的Na+扩散系数。因此,Bi//NFPP@C电池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即使在-70 °C下,该电池仍可提供70.19%的室温容量。此外,得益于电解质高的沸点,这种电池在100°C的高温下也能正常工作。
1)通过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FTIR/ATR)光谱和原位/非原位X射线衍射(XRD),成功揭示了醚基电解质中Bi电极的溶剂共插层过程和相关的合金化反应;
2) Na//Bi半电池的测试证实了Bi电极在二聚体电解质中表现出良好的低温性能。碳包覆的Na4Fe3(PO4)2P2O7(NFPP@C)作为正极材料,因为其三维扩散通道保证了Na+在低温下的快速迁移。
3)得益于二甘醇二甲醚基电解质低的冰点(−71.2°C)和高的沸点(151.5°C),Bi//NFPP@C电池可以在−70到100℃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1. Bi负极的原位FTIR/ATR和原位XRD衍射
图1. a)Na//Bi半电池原位FTIR/ATR测试期间的CV曲线和相应的2D彩色等高线图。在b)原始、c)第1次循环和d)第50次循环时Bi电极的SEM图像。e)Na//Bi半电池在原位XRD测试期间的恒流充放电曲线和相应的2D彩色等高线图。@Wiley
R 要点:
1、图1a的原位FTIR/ATR光谱测量显示,在负扫描过程中,836 cm-1(与溶剂化Na+相关)处的特征峰强度在~ 0.1 V处迅速降低,表明还原反应大大降低了界面处溶剂化Na+的浓度。在随后的正扫描过程中,836 cm-1处的特征峰强度在氧化峰位置(~ 1.2到1.5 V)迅速增加,表明溶剂化Na+的脱出大大增加了界面处溶剂化Na+的浓度。这一现象表明界面处溶剂化Na+的浓度随着Bi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变化,证实了Bi电极中的溶剂共嵌入过程。
2、图1b显示,Bi电极初始尺寸为15-30 μm的颗粒。然而,Bi颗粒在第一次循环后破碎成小颗粒(50 nm)(图1c),这是由于在钠化/脱钠过程中Bi金属存在250%的体积膨胀,引起颗粒破裂。并且,由于室温烧结现象,这些纳米颗粒在50次循环后连接在一起形成珊瑚状多孔结构(图1d)。这不仅增加了电解质/电极表面,而且有利于溶剂化Na+的扩散,从而提高电化学性能;
3、图1e的原位XRD显示,放电过程中金属Bi的特征峰逐渐消失,而NaBi的特征峰出现。当放电至~0.5 V时,出现Na3Bi特征峰,Bi特征峰完全消失。同时,NaBi的特征峰在完全放电状态(0.1 V)逐渐减小并完全消失。在接下来的充电过程中,Na3Bi逐渐转变为NaBi,接着转变为Bi。在满电状态(1.5 V)时,NaBi完全转变为Bi。原位XRD结果表明,金属Bi的合金/脱合金反应高度可逆。
2. Na//Bi半电池低温性能
图2. a)Na//Bi半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恒流充放电曲线。b)在25°C下未进行预循环处理和c)进行预循环处理后,Na//Bi半电池在-20°C下不同循环的充放电曲线。@Wiley
R 要点:
1、图2a显示,当温度从-20℃降至-40℃时,电池容量几乎没有衰减,极化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在-60°C,它仍然可以显示出~330 mAh g-1的高容量和轻微的极化,证明了Bi电极具有优越的低温性能。
2、图2b-c显示,在-20 ℃下,未预循环处理的Na//Bi半电池只有220 mAh g-1的低容量,在随后的循环中逐渐增加并最终稳定在在第10个循环,约为340 mAh g-1。相反,预循环处理的Na//Bi 半电池初始放电容量为346 mAh g-1,并且在随后的循环中容量保持稳定。图2b-c之间存在差异是因为室温下的预循环处理导致大的Bi(15-30 μm)颗粒转变为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级Bi颗粒。
3. Bi//NFPP@C电池的低温性能
图3. a)NFPP@C电极的GITT曲线测试 -40 °C 和不同电位下计算的Na+扩散系数。b)Bi//NFPP@C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恒流充放电曲线。c)Bi//NFPP@C电池在-40°C下的倍率性能和d)循环稳定性。@Wiley
R 要点:
1、通过传统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碳包覆的Na4Fe3(PO4)2P2O7(NFPP@C)。利用恒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研究了NFPP@C正极材料在低温(-40 °C)下的动力学特性。图3a显示,NFPP@C电极-40 °C下的Na+扩散系数在10-9和10-11 cm2 s-1之间变化,即使在低温下也表现出高的倍率性能。
2、图3b显示,Bi//NFPP@C 电池在-20和-40 °C下的放电容量分别为286.9和283.8 mAh g-1。在-60 °C时,电池保持257 mAh g-1的容量。在-70 °C下的放电容量仍为214.3 mAh g-1,约为室温容量的70.19%。
3、图3c显示,-40 °C时,该电池在30 mA g-1下具有256 mAh g-1的放电容量。该电池在200 mA g-1的高倍率下也具有173 mAh g-1的比容量,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倍率性能。此外,Bi//NFPP@C电池在-40 °C下40个循环内容量衰减可忽略不计(图3d)。
4. Bi//NFPP@C电池的高温性能
图4. a)Bi//NFPP@C电池在60、80和100°C下的恒流充放电曲线。b)Bi//NFPP@C电池在60°C下的循环稳定性。@Wiley
R 要点:
1、图4a显示,电池在60 °C和80 °C下的容量为320 mAh g-1,高于室温下的容量。然而,电池在80°C时的库仑效率略低于60°C。当工作温度升高到100 °C时,电池仍能正常工作,容量为270 mAh g-1,但可逆性较低。众所周知,醚基电解质通常表现出有限的电压窗口,因此 100 ℃的高温可能导致电解质分解。
2、图4b显示,电池在60℃下100次循环中具有86%的高容量保持率,证明其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
总之,本文成功地展示了一种宽温SIB,它由Bi负极、NFPP@C正极和二甘醇二甲醚基电解质组成。原位FTIR/ATR和XRD证明Bi负极可以通过合金化反应直接储存溶剂化的Na+,而无需脱溶剂过程。此外,碳包覆的NFPP正极在低温下表现出较高的Na+扩散系数,这归因于NFPP晶体框架中具有稳定的三维Na+扩散通道。因此,Bi//NFPP@C电池在–40 ℃下表现出良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甚至在-70 ℃的超低温下仍能提供70.19%的室温容量。此外,电解液不仅凝固点低,而且沸点高。因此,Bi//NFPP@C电池在100 ℃的高温下也能正常工作。这些取得的成果可能为未来宽温SIB的设计提供指导。
扫码直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