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锂电池领域最火热的话题不是扩产、供应短缺等问题,而是动力电池企业有涨价潮的迹象。网络上传出不少动力电池企业的联络函,都是关于价格调整的事宜,调价幅度更是达到了20%或以上。
(价格数据源自生意社平台)
促使涨价的最大原因是,锂电池的原材料涨价太快和近期限电限产的影响,无疑给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加大了成本压力。特别是原材料自从去年底开始,价格一路飞涨,像氧化钴锂涨幅超过200%,碳酸锂的价格从今年1月的4万多元一吨,一路上涨,直至现在的18万,涨了4倍多,电解液价格也超过150%的升幅。相比负极材料,价格升幅尚算能接受,但供应依然紧张。可见各种电池的原材料价格叠加在一起,哪怕是再大的企业、再大的订单采购,也难以降低整体成本的压力。
据高工产研测算,对应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电芯和电池系统的理论成本均超过30%的上涨幅度。方形铁锂电芯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33~0.39元/Wh上涨到0.48~0.54元/Wh;圆柱三元523电芯的理论成本则由0.4~0.46元上涨到目前的0.58~0.64元/Wh。
今年开始,锂电池的各种材料开启了涨价潮,只是大家没预料到涨价幅度的迅猛以及市场供应量的紧缺。国内锂电池产业链,处于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因市场的高需求和价格上涨,普遍录得不错的收益,根据部分原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今年的营收创下新高峰。而处于中游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承受的压力较大,上游的成本转移到中游,而动力电池企业也不敢轻易调整价格转移到下游的车企,可能会导致失去订单和影响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
电池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成本并自行消化。国内头部的电池企业可通过大规模采购来控制价格,或者直接通过资本形式,投资或控股稳定原材料供应,甚至直接延伸布局到上游领域,获取成本优势。对于其它规模较小,市场占比少的动力电池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会更大,缺乏资本和市场议价能力,可能逐渐丢失市场。
除了从资本、市场运营方面入手,动力电池企业可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新材料应用、优化生产线、提升电池良品率,进而降低成本。
如动力电池企业真的出现涨价潮,背后最大的问题还是上游的供需和市场缺口。目前按终端市场的需求,整个锂电池产业短期很难补上市场缺口,产业链即使满产满销,进度上亦追赶不上市场的增幅。终端市场增幅给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短期内材料价格仍将处于高位或再有上涨的可能性。
业界预计国内原材料供应可能在明年第二季度才有改善,随着今年不少企业的扩产,产能将会在明年逐渐释放,有望缓解产业的供需紧张关系。目前锂电池上游与中游需共同协商、调整合作形式,推动整个供应链协同发展,稳定供求关系,逐步消化、分摊成本压力,维持行业的良性稳定发展,抑制涨价潮的萌生,避免最终将成本上涨转嫁到消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