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作为锂离子电池中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富锂层状氧化物却存在库仑效率低、容量和电压衰减等问题。这与其结构中的Li@Mn6超结构单元高度相关。因此,通过调整和修饰富锂锰基中的Li@Mn6超结构单元是提升其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手段之一。
二、成果背景
近日,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odifying Li@Mn6 Superstructure Units by Al Substitution to Enhance the Long-Cycle Performance of Co-Free Li-Rich Cathode”的文章。通过Al取代Co成功设计了一种无钴富锂层状氧化物—Li[Li1/4Mn1/2Ni1/6Al1/12]O2(LMNA)。结合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XRD)、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和x射线吸收光谱(XAS),作者发现引入的Al离子占据了Li@Mn6超结构单元的4g (Mn)位点,进一步导致Li@Mn6超结构单元的锂离子被Ni2+部分取代。改进的Li@Mn6超结构单元分散了TM层中额外的Li离子,打破了聚集的Li-O-Li结构。抑制了长循环过程中的相变,体现了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在1C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1.4%。
三、关键创新
1)通过Al取代Co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的无Co富Li层状氧化物Li[Li1/4Mn1/2Ni1/6Al1/12]O2;
2)系统揭示了Al取代对局部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LMNA组装得到的锂金属电池具有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在0.1 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8%,在1 C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4%
四、核心数据解读
图1 Al取代对晶格结构的影响 @ Wiley
使用C2/m空间群的单斜层状结构模型对SXRD图谱(图1a)进行精修,发现Al不占据4h位点,并且在2c位点也仅有很少的占位(~0.02)。图1d中的HRTEM图像进一步证实了Li层中几乎没有TM或Al的占位。如图1b,c表示,Ni在2b和4g位点占据比例为0.4和0.05,约80%Ni占据在2b位点,即Li@Mn6超结构单元中心Li的位点,导致了Li/Ni的混排。Al倾向于占据4g位置,对应着Li@Mn6超结构单元中Mn的位点。因此,Li@Mn6超结构单元转变为(Li/Ni)@(Mn/Al/Li)6,从而通过改变了其氧化还原活性,对电化学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图2 Al取代对局部化学和结构的影响 @Wiley
如图2所示,与LMNC相比,LMNA的a1/a2值增加,这意味着Al取代后,Ni在表面和体块的价态均降低。Al取代后,Ni-Al距离大于Ni-Co距离,Mn-Al距离小于Mn-Co距离(图2c)。在修饰后的Li@Mn6超结构单元中,Ni2+将位于Li+中心位置以平衡局部电荷,使得Li+在TM层中的分布更加均匀。Al在NaAlO2和Al2O3中分别由4个氧原子和6个氧原子配位,LMNA的吸收边向高能方向移动,表明LMNA中的Al-O键更强。LMNA和Al2O3图谱相似,表示了Al在LMNA的八面体位置(图2e)。与LMNC相比,LMNA的光谱发生了低能位移,这反映了Al取代对氧阴离子晶格的影响。这通常被认为是Al取代后结构稳定性较好的原因(图2f)。
图3 LMNA电化学性能 @Wiley
图3a、b显示相比LMNC正极,LMNA正极的电压衰减得到了明显改善。材料的倍率性能有略微的提升(图3d)。在小倍率(0.1 C)下,LMNA与LMNC循环1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1.8%与81.5%,且LMNA初始容量较高;在大倍率(1 C)条件下,LMNA与LMNC循环5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1.4%与55.8%。说明Al的引入对Li@Mn6超结构单元的修饰后,稳定了材料结构,提高了循环稳定性。
图4 充放电过程中电极结构变化 @Wiley
当<4.45V时,充电过程中Li脱出,对应的(003)峰持续向低角度偏移。当>4.45V时,由于O氧化还原的静电斥力减弱,(003)峰位几乎保持不变,甚至略微向高角度移动。(104)峰与Al(200)峰重叠,放电至2.0 V时呈现低角度移动趋势。(113)晶面峰位移动情况与(003)相反,表明ab平面上变化趋势与c轴上变化趋势相反。图4f,g表示了LMNC和LMNA的精修晶格参数a和c。Al取代后的Li@Mn6超结构单元在初始循环中减小了沿c方向的变化程度,使层状结构趋于稳定。
图5 LNMA还原相变TEM分析 @Wiley
图5表示了两种材料循环过程中结构变化。两种材料在首圈循环后都会在表面一部分尖晶石相,然后随着循环数的增加,LMNC表面的尖晶石相会逐渐发展到体相,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层状-尖晶石相转变。而LMNA表面的尖晶石相则不会扩散到体相,而是转变为了一层稳定的盐岩相,保护了层状结构。在文章的支撑信息中显示了LMNA的二次粒子同样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五、成果启示
通过Al取代Co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的无Co富Li层状氧化物Li[Li1/4Mn1/2Ni1/6Al1/12]O2,初始过渡金属层中的Li@Mn6超结构单元部分转变为(Li/Ni)@(Mn/Al/Li)6, Li离子在TM层中的分布更加均匀,保持了体相稳定的层状相结构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层稳定的盐岩相表面,从而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欲知成果详情,扫码直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