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年全球一共售出了约324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欧洲市场占比第一,为43.06%中国市场约占41.27%,排名第二。欧洲地区的高增长与政策有关,欧洲出台最严格碳排放政策,让不少大车企加快转向电动化发展。然而,电池产量和相关上游产业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欧洲是传统车企集中地,地区汽车工业发达。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有本质上的区别,零配件供应大有不同,对于欧洲车企来说转型电动化是重新发展供应链,而目前大部分供应都要依赖进口,特别是电动车的动力电池。
欧盟非政府组织运输与环境联合会(T&E)6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欧洲现有项目中已建设或正在建设的超级工厂总数达到38个,预计总年产量为1000 GWh,相当于生产1670万辆纯电动汽车,成本超过400亿欧元(约合3091亿人民币)。随着这38座超级工厂的陆续落成,动力电池的产量也会有明显提升,欧洲自身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能力将明显增强。
当然,电池生产量的提升,意味着对材料的需求将增加,锂矿和钴是最重要的电池原材料,预计未来欧洲对原材料的需求将会以倍数增长。欧盟也意识到发展的问题,近年在产业链的投资高达200亿欧元,特别是动力电池产业和原材料的独立供应,确保满足区域企业的发展需求,避免依赖中、韩企业的供货。
不过业界认为,欧洲要短期发展完善产业链并不现实,期间仍然会依赖亚洲企业的供应。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斯•塞夫科维奇曾在“欧洲电池会议”上表示:到2025年,欧盟将能够生产足够的电池来满足欧洲汽车工业的需求,甚至可以建立出口能力,而不需要再依赖进口电池。
为尽快摆脱对亚洲锂电池和原材料供应的依赖,欧洲本土电池企业正在加速产能建设。像瑞典Northvolt、法国Verkor、英国Britishvolt、挪威Freyr、斯洛伐克InoBat Auto等多家电池企业积极建厂扩产。
欧洲本土电池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短期无法在产能方面与国际电池头部企业抗衡,LG、三星SDI、SKI等韩系代表,以及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中方电池企业已在欧洲建厂布局,加快抢占欧洲市场份额。眼看海外企业抢占市场,只能感慨在新能源领域,欧洲地区的产业链发展实在落后于亚洲地区。
为了尽快提升整体竞争力,政府和车企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车企加大投资自建电池厂,集研发和生产自供自给。德国大众集团已参与了6座电池工厂的投资,奔驰计划自产电动汽车电池单体,投资数亿欧元在德国斯图加特工厂加建电池生产基地,并计划2023年开始小批量生产。
欧洲将成为未来几年重要的动力电池市场,围绕欧盟共同体战略、供应保障和产业链,欧洲将吸引更多海外企业进入欧洲投资建设,市场发展可能迎爆发性增长,同时亦能加快欧洲地区电池产业链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