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一氧化硅(SiO)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高达2400 mAh·g-1,但是在锂脱嵌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率也高达200%,严重降低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再加上导电性差、初始库仑效率低,可谓梦想与现实之间隔了一道银河系。
这不,明星材料的它一来助阵,瞬间换新颜了。
二、成果背景
近日,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 Situ Synthesis of Graphene-Coated Silicon Monoxide Anodes from Coal-Derived Humic Acid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的文章。通过腐殖酸为原料,实现了简便、低成本的SiO表面原位包覆石墨烯的方法,制备的D-SiO@G负极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937.6 mAh·g-1,初始库仑效率更是高达78.2%;经过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依然为72.4%;在5.0 A·g-1的大电流下放电时,放电容量高达774 mAh·g-1,表现出优秀的倍率性能。
三、关键创新
1)以腐殖酸为原料的石墨烯原位包覆技术;
2)在0.1 A·g-1电流密度下,D-SiO@G的初始库仑效率高达78.2%,在2.0 A·g-1电流密度下, 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依然为72.4%。
四、核心数据解读
1. 室温水溶液包覆石墨烯前驱体
图1 (a)D-SiO@G的合成示意图;(b)腐殖酸及其典型的分子模型;(c)原始SiO和(d)D-SiO@G的SEM图像;(e)氢氟酸刻蚀D-SiO@G后的背散射电子显微图像;(f)原始SiO和D-SiO@G的拉曼光谱;(g)原始SiO、歧化SiO和D-SiO@G的XRD谱图 @Wiley
腐殖酸富含羧基和羟基,很容易溶解在碱性水溶液中。研究者以腐殖酸为原料,利用氨水将溶液pH值调到10,然后加入SiO颗粒,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腐殖酸均匀涂覆在了SiO表面,蒸发掉溶剂后,如图1 c-d所示,涂覆有腐殖酸的SiO与原始SiO微观结构非常相似。随后在Ar气氛下300℃热处理2小时、1000℃处理8小时,表面涂覆的腐殖酸转化为石墨烯结构。研究者利用氢氟酸将SiO刻蚀掉后,如图1 e所示,观察到了残余的石墨烯外壳,其形状与未蚀刻的SiO几乎相同,说明原位生成的石墨烯强度高,可以抑制SiO在循环过程中的粉化效应。这种合成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而且没有采用高毒性试剂和昂贵的催化剂,易于大规模推广。
如图1 f的在拉曼光谱,制备的D-SiO@G在1585 cm-1处表现出高度石墨化的G谱带,在1350 cm-1处表现出多缺陷的D谱带,表明在SiO表面原位生成了石墨烯,而且多缺陷D谱带有利于锂离子通过石墨烯壳层的传输。
如图1g的XRD说明了在热处理过程中SiO发生了歧化反应:2 SiO → SiO + SiO2。
2. 近乎完美的表面包覆
图2 (a-b) 不同尺度下D-SiO@G的TEM图像;(c) 区域1和2的硅纳米晶体和石墨烯层的间距;(d)D-SiO@G横截面的SEM图像;(e-h)EDX元素映射图像 @Wiley
如图2 a-b所示,研究者发现SiO表面的石墨烯层厚度为5 nm,在无定形的SiO2相中发现了硅纳米晶体簇,在嵌锂过程中SiO2相可以与锂离子反应,形成Li2O和硅酸锂盐,从而缓解负极在循环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表面石墨烯层的d间距约为0.37 nm,在D-SiO@G中硅、氧、碳(如图2f-h所示)分布均匀,说明SiO表面的石墨烯层致密且均一。
3. 石墨烯屏障助力SiO的循环和倍率性能
图3 (a)在2.0 A·g-1电流密度下,D-SiO@G和原始SiO的循环性能和库仑效率曲线;(b)D-SiO@G在不同循环下的电压-容量曲线;(c)D-SiO@G和原始SiO的倍率性能曲线;(d)不同电流密度下D-SiO@G的电压-容量曲线;(d)锂化过程中的石墨烯层可以缓冲SiO的体积膨胀 @Wiley
与原始SiO相比,D-SiO@G的电化学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原始SiO负极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初始库仑效率仅66.3%,初始放电容量为2374 mAh·g-1;D-SiO@G的初始库仑效率提高到了78.2%,这一数据已经接近SiO的理论极限,高的初始库仑效率是由于结构完整的石墨烯涂层有效阻止了SEI的生长所致,在500次循环中容量保持率依然高达72.4%,循环性能优异,初始放电容量为1937.6 mAh·g-1,相对较低的原因是由于SiO歧化生成了SiO2所致。
如图3b所示,当电流密度增加到2.0 A·g-1时,D-SiO@G从第10个循环到第60个循环的容量明显增加,达到1191.8 mAh·g-1,这可能是由于在最初的几十个循环中电解质的渗透所致。如图3c所示,随着电流密度从0.1 A·g-1逐渐增加,D-SiO@G的比容量逐渐减小,但在5.0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仍然达到了774.0 mAh·g-1,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相比之下,原始SiO在5.0 A·g-1下放电容量仅为4.7 mAh·g-1。
D-SiO@G出色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可能与石墨烯壳层有关,它的存在显著提高了负极导电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屏障,有效抑制了循环过程中SiO颗粒和电解质之间的副反应。
4. 全电池稳定循环100次
图4 (a) D-SiO@G//LFP全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放电和充电曲线;(b)在1C倍率下D-SiO@G//LFP的循环性能和库仑效率;(c)被D-SiO@G//LFP成功点亮的LED灯珠 @G @Wiley
研究者以D-SiO@G为负极,以磷酸铁锂(LFP)为正极制备了全电池进行测试,从而验证D-SiO@G的实际应用效果。发现D-SiO@G// LFP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如图4a所示,当充放电倍率从0.1提高到1C时(1C=170 mA·g-1),电池放电容量略有下降,从135.3降至119.3 mA·g-1,这是由于LFP容量损失所致。研究者在1C下2.0~3.8 V电压范围内测试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发现10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保持率依然高达75%(如图4b所示),全电池Nyquist图显示从第1到第100个周期,电荷转移电阻略有增加,表明在循环过程中电荷转移界面非常稳定。研究者利用两个全电池成功点亮了LED灯珠阵列(如图4c所示)。
五、成果启示
以腐殖酸为碳源,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SiO表面包覆技术,成功在SiO表面原位生成了完美的石墨烯壳层,既提高了SiO的导电性,还抑制了与电解质的副反应,D-SiO@G表现出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初始库仑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8.2%,为促进SiO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文献链接
欲知包覆详情,扫码直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