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水又稀的锂电离不开杂质

新威研选
2021.05.31 15:27:05

编审:Thor,Dysonian


一、 导读

电解质在锂电池两极上的副反应分别形成了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正极电解质界面相(CEI),这层钝化膜在很多方面对电池都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初始容量损失、自放电特性、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和安全性等。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它们只能在非水系和超浓缩水系电解质中形成。而在诸如LiNO3和Li2SO4等经典水系环境下,从未发现这类“保护相”的踪迹。

那么,真的就不可能产生?还是需要特定条件?


二、成果背景

一般而言,对于LiNO3这类经典水系电解质,没有足够的化学组分确保形成致密的界面相。 近期,LiNiO2(LNO)正极材料被应用于水系锂电并且极具发展潜力,但是其电化学循环性能并不出众。最令人头疼的是,即使在空气条件下,其表面也易与H2O和CO2 形成Li2CO3和LiOH等杂质, 这势必会增加锂离子嵌入-脱嵌的表面电阻和超电势。不过,古语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确,无机杂质又往往是形成钝化膜的主要成分。这不,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的一篇题为”Cathode-Electrolyte-Interphase Film Formation on a LiNiO2 Surface in Conventional Aqueous Electrolytes: Simple Method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O2 Electrodes for Use in Aqueous Li-Ion Batteries”的论文巧妙的利用含有LiOH的饱和LiNO3水系电解质,实现了两种杂质在LNO电极表面的沉积,即:充当了CEI保护膜,真可谓别出心裁。


三、关键创新


图1 LNO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Wiley 

图1展示了LNO材料在饱和NH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在饱和NH 电解质中,循环性,充放电容量和电化学可逆性都优于1 M 电解质。这表明采用饱和NH电解质可以有效地抑制电化学过程的副反应,从而改善了LNO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图2 LZO材料的TEM表征 (a) 原始LNO;b-c50次循环后,(b)为1M电解液;(c)为饱和电解液 @Wiley

图2c所示, LNO材料在饱和NH电解质循环后,表面存在≈16nm的膜层。这可能是在电解液中LNO和CO2/H2O分子的结合形成的Li2CO3和LiOH等物质。而在1 M电解质中(图2b),循环过后,电极表面出现了溶解现象,这是过渡金属氧化物/含水电解质系统中的不良副反应之一,其可以更容易地通过与表面处的H2O分子直接接触而产生。


图3. XPS结果 @Wiley

图3分别显示了原始的LNO和LNO电极在1 M和饱和NH电解液循环之后C 1s和Li 1s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深度分布。首先,原始LNO电极的C 1s结果(图3a)显示了Li2CO3以及导电剂相对应的峰,表明在原始LNO表面上存在与空气中的水分和CO2结合形成的杂质。然而,在Ar离子刻蚀5 s后,Li2CO3的峰强明显降低。在原始LNO电极的Li 1s光谱中,Li2CO3/LiOH的峰中也有类似行为(图3a)。在1 M电解液中循环后,原始LNO电极的结果与LNO电极的结果几乎相同(图3b)。这些结果表明,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在1 M电解质的LNO表面不能形成CEI膜。相反,如图3c所示,在饱和NH电解液循环后,Ar离子蚀刻时间为30 s的条件下,LNO表面上存在大量的Li2CO3和LiOH。即使在45s的蚀刻时间下,它们也出现在Li 1s和C 1s的光谱中。因此,饱和NH电解液循环后,电极上形成了主要由Li2CO3和LiOH组成的CEI膜。


图4. LNO的原位XRD数据 @Wiley

图4显示了在1 M 电解液和饱和NH电解液中首次充放电期间LNO窄角度的原位XRD图和计算出的晶格参数。如原位XRD图所示,LNO的相变在1 M和饱和NH电解质中均清晰可见。在Li+的脱嵌过程中为H1→M→H2→H3,在Li+的嵌入过程中则为相反的过程。计算得出的LNO晶格参数表明,在饱和NH电解液中,Li+脱嵌过程,LNO的体积收缩约9.96%。而在1 M NH电解液中观察到的值为≈9.52%。这意味着饱和NH电解液中大量的Li+从LNO材料中脱嵌,这有利于提高充/放电容量。


四、 成果启示

当水系电解液几乎不可能形成保护层的时候,这项成果关注了最基础的材料表面反应。借用杂质的力,最终却巧妙构筑保护膜,看似意外,却也情理之中。

因此,电池材料深度发展的下一城,最终依靠的还是材料、化学和物理基本原理的核心思维。


文献链接

欲知成果详情,扫码直达!


更多学术前沿资讯
尽在新威研选App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研选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研选资讯底部二维码banner
讨论 0条
相关问题
电化学表征技术:拉曼光谱(Raman)原理及应用
电化学表征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电化学测试技术: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CV)
邀请函丨新威诚邀您相聚深圳CIBF2025
这条信息对您有帮助吗?
研选资讯有帮助 研选资讯没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