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2021年春季发布会上高调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造车。小米造车在早些年已吹出风,如今的官宣,对于广大消费者,互联网公司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国内也不乏造车新势力折戟沙场的案例,甚至血本无归。对于行业新人的小米,为何此时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造车路上又有哪些难点等着雷总和小米解决?
发布会上,小米宣称10年投入100亿美元造车,首先在资本方面不需要担心,连雷总也毫不避讳地说“我们有钱”,这四个字足以让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大佬们羡慕不已。从国内第一个站出来说造车的贾跃亭(法拉第),长期深陷缺资金、欠债的状况,前途汽车在打造了一款电动超跑后也难逃倒闭,到国内定位高端市场的“蔚来”都经历过资金短缺,需四处寻找融资的时期。造车的背后需要充足的资金作支撑,在还没造出车前,毫不夸张的说每秒钟都在烧钱。
除了资金充足,小米造车的其二优势是拥有完整的智能生态链闭环,这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除了动力系统外,能彻底将手机、智能家居、车机、车辆完全打通、融合的企业。这也是目前其它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燃油车企所欠缺的板块。而小米确实这领域的头部,能为未来量产车型打下优势。业界有句话“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是手机,那么未来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一定是智能汽车”。
虽说小米拿出了100亿美元造车,前期投入达100亿人民币,按这预算找代工厂合作还行,但要自建工厂、开设生产线是绝对不够,更不用说研发芯片,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项目。大家可参考特斯拉当初在上海建厂就花了近140亿人民币。而且小米目前首要任务就是找到一张“汽车生产资质”。众所周知,现在要想造车,必须要有资质,申请条件包含厂房建设用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基地符合标准、产品通过公示,但很多新势力企业达不到申请资质的条件且需时较长,所以转向找代工厂或收购、注资濒临结束的车企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方法。
网络上不少声音传出,最有机会与小米合作的是福田汽车旗下的宝沃品牌。在2015年进入国内市场,凭借德系血统,精湛工艺等光环,车辆销量还行,但由于缺乏过硬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很快消费者便不买账。
几经折腾,宝沃汽车被神州系接手,转内部消化推动销量,但并未见起色,后来随着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影响,神州系也无暇顾及宝沃,至今陷入困局的宝沃汽车可谓经营惨淡。由于订单不足,宝沃工厂已经停产数月,车间外停放着大量库存车。
据了解,宝沃汽车在北京密云区的工厂占地面积为87.7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4.7万平方米,厂区设置了冲压、车身、油漆、总装等车间,设计年产能可达18万辆,工厂员工1900余人。
2018年,密云工厂二期项目完工后,工厂具备年产36万辆整车的生产力,且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智能工厂,可以实现八种不同车型混线生产线,可同时完成八种车型在同一生产线自由切换生产。按照硬件设施、产能和人员,对于初步造车阶段的小米来说各方面都符合所需,这也顺理成章,让外界把小米和宝沃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代工,还是直接收购具有生产资质的车企,小米与多家车企都传出过消息。其中,代工方则有比亚迪、长城汽车、北汽等,而可能被收购或注资的则有宝沃、众泰等濒临破产的传统车企。目前小米官方仍未对此发布任何消息,雷军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小米第一款车会在三年后面世,预计售价会在30万元以内,至于是什么车型,仍未有明确消息,米粉们和在发布会当天发送弹幕的网友们需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期待小米打造的第一款车,实现网友在弹幕上的豪言壮语。
图片源于网络!
